您现在的位置:中学历史教学园地>> 本站信息>> 新书发布>>正文

姚锦祥:《高中新课程实践引领·历史》

【编号:10821 |下载点数:免费 | 作者:张小明 - | 评论数:0 | 更新时间:2010/01/14

 

 

封面和封底 |  主编简介 |  全书目录  |  第一章内容摘录 |  第二章内容摘录 |  第三章内容摘录 |   第四章内容摘录  |  第五章内容摘录  |  第六章内容摘录  |  订购方法

 

第三章                 政治史内容的教学问题与对策 

 

政治史模块的内容,着重从政治制度和国家关系的角度反映人类政治领域的活动。其学习目的,一是理解人们为管理国家和组织政府所付出的努力,以及为建立、维持民主和法治社会的斗争;二是认识近现代中国对外交往过程中的挫折和成就,以及二战以后世界政治格局出现的多极化趋势。教学过程和结果表明,这样的目标远没有实现。其问题是多方面的,有的表现在价值取向方面,有的表现在教学内容方面,有的表现在教学方法方面。这些问题的解决,关键在于正确认识所学内容的教育价值。

 

本章内容将有助于以下问题的学习和探索

1.政治制度专题教学中的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2.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单元设计

3.古希腊罗马政治制度专题教学的策略

4.近现代政治制度专题的教学策略

5.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反抗专题内容的困惑与思考

6.多极化趋势专题的教学重点与设想

7.现代中国对外关系专题内容的教学设想

 

 

一、政治制度专题的教学问题与对策

 

 

所谓“政治制度”,是指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及其与之相关的政治领域的各项制度,它由社会的经济基础所决定并为之服务。必修一模块有6个专题与政治制度的内容有关。其中,古代中国和古希腊罗马政治制度的专题内容,体现了古代时期中西政治文明发展的不同道路。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专题和近代中国民主革命专题的内容,展示了近代时期欧美国家和中国建立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斗争历程;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及现代中国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的专题内容,则反映了现代时期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建设历程。

 

(一)政治制度专题的教学问题

 

政治制度具有鲜明的阶级性,与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有关,体现了人类政治领域的文明进程及其成果。从阶级属性看,古希腊罗马和中国秦朝以前的政治制度主要维护奴隶主阶级的利益,中国秦朝以后的政治制度则主要维护地主阶级的利益。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和辛亥革命后建立的制度属于资本主义类型的政治制度,苏联和新中国建立的制度则属于社会主义类型的政治制度。

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由管理形式(政权机构的建立及其运行方式)和结构形式(中央和地方的关系)两方面所组成。由于不同的自然环境、生产方式和文化传统等因素的影响,世界上没有哪两个国家的管理形式是完全一样的。这也说明不同的政治制度具有不同的内容和方式,体现了不同的文明状态。

了解特定时期特定国家所面临的政治困境,理解历史人物为创建政府和政治改革的动机以及所付出的努力,认识与感悟其政治决策的智慧,传承与发展政治文明的成果,是政治制度专题教学的基本价值和要求。教学实践中,由于多种多样的原因,这样的教育价值并未得到真正的落实。其问题和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中西方政治制度教学价值的错位

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专题教学,有的教师采取了否定和批判的态度。他们一般以专制主义政治制度为主题,按照秦朝产生、隋唐完善、宋元发展、明清强化的线索展开教学过程,并将之作为近代中国民主革命必要性的内容处理。其教学重点是,使学生坚定地认为中国古代的政治就是专制主义的政治,就是黑暗的、专制的、非人道的东西。为此,即使有一些民主改革措施的内容,也会将其抹上专制的色彩。如在阐述科举制度积极意义的同时,总忘不了要提醒学生“其根本目的是为了培养皇帝的奴仆”。对唐朝三省六部制的改革,也总要求学生思考这样一个问题:皇帝分割宰相权力使之相互制约的目的何在?

而在雅典和罗马政治制度教学的价值取向上则截然不同。其教学内容,多选择民主、平等和公正的材料,不仅全盘肯定赞赏有加,而且有意无意地将中国和西方两种政治体制进行鲜明的对比性分析,以突出中国专制、西方民主的印象。有的甚至将这种做法延伸到近代部分。如从职能、权力、性质和特点以及历史影响等方面,将明朝的内阁与英君主立宪制中的内阁展开比较,以加深学生对中国专制、西方民主的印象。

只关注政权组织形式不问其根源的做法,在中西方近现代政治制度的教学过程中也有类似的表现。如设立若干比较项对近现代中西方政治制度进行比较是学习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专题与现代中国政治建设专题过程中的通常做法。其中,有些比较项的确立应该说是有一定道理的。如同样是代议制,欧美国家的机构是议会或国会而中国则是人民代表大会,但各自都发挥着民主政治的功能。但以代议机构的运行方式以及选举方法等项目作为比较项以加强西方的代议制度比中国民主的结论则显得有点牵强。因为它只是从现代民主制的要素上展开,没有从各国的国情出发,并没有将中西方民主政治的不同发展进程考虑进去。以不同的起点做同样水平的比较是不公平的比较,其结论是没有说服力的。这样的教学很可能给学生留下负面的影响。虽然课堂上不会有直接丑化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情况,但因内容选择和相关设计的局限性往往会产生预想不到的结果。有些老师就总有这样的担心:通过中西方政治制度的比较,我真的以为西方的制度比中国的好,而且我相信学生和我有同样的想法。

政治制度的学习,实际上是理解一种政治文明。无论中央集权体制还是城邦民主政治以及罗马法,无论是代议制还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都是那一时代的人所创造的管理国家的文明成果。从一定意义上说,这些文明成果在当时都有其合理性,也是现实社会发展的结果。我们不能从单纯的决策方式层面评判其优劣,不能用现代人的社会意识来审判一种古老的文明。从历史发展的眼光来看,那些政治文明都一样充满了人类的智慧之光。将政治制度作为政治文明的成果来看待,就会发现很多学习要点实际上与学习一定的治国方式有关。如三省六部制和内阁制以及公民大会和陪审法庭等内容就与国家的决策机构和方式有关,分封制和郡县制以及公民法和万民法等内容则与国家对地方的管理方式有关。

笔者认为,制度文明的学习理应采取积极的态度,而不是一味地批判其教学的价值取向,不是鄙视乃至于丑化和仇恨,而是认同、欣赏和借鉴。我们应当从当时当地人们的立场出发,思考其政治统治的特点,就其能够对那一时期的社会进行有效管理的方式和理念产生认同感,并怀着欣赏的态度就其成功实施的过程、结果以及其中的历史经验进行探讨。专题教学中,首先要知道其阶级属性,明确其制度文明的类型;其次是理解和认识其作为文明成果的内容和形式,明确其历史的意义及其对现实政治生活的启示。

2.只知其政治名词和概念的教学方式

一个学生在作业中这样写道:“学完了第一单元,我弄清了分封制、宗法制、郡县制和军机处等许多概念,知道了什么时候形成中朝与外朝,哪个皇帝废行省,设三司,诸如此类,仅此而已吗?知道了这些又有什么用呢?[①]

与这位学生有同感的还应该有很多,也许有相当多的老师就是以这些名词作为主要教学目标而组织材料、开发课堂教学的。课堂评价的结果告诉我们,雅典的民主政治一课上完以后,学生对诸如公民大会、五百人会议、陪审法庭等名词能够倒背如流,也能说出其产生的时间和发展的过程,但对这些名词所代表的意义以及各自的运作方式只是一知半解。这样的教学过程,充其量也只是重复课文中的政治名词和政治概念而已。

类似的困惑和问题在其他专题的教学中也存在,但在古代政治制度方面较为严重。究其原因,一是相关学习要点多为高中课程中的新增内容,老师比较陌生;二是教学设计过程中缺乏深入推敲,没有真正理解相关主题的学习价值。

3.与政治课相仿的教学内容

当代的政治制度由于其形成于近现代时期,因而政治课一定会涉及到近现代时期政治制度的内容。近现代政治制度是近现代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当然也是历史课的重要学习内容。从学科功能和特点来看,思想政治课应当着眼于政治制度的内容和作用,重点说明它是什么样的问题。历史课则应当着眼于政治制度产生和发展的进程,重点说明它为什么是这样的问题。但历史课程标准的学习要点似乎多指向于制度的内容而非过程,如“理解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比较美国总统制与英君主立宪制的异同”等。

受课程标准学习要点和教材的影响,教师在进行政治制度专题教学时,往往将重点从过程转移到结果,这在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专题的教学中表现得尤为明显。如,英君主立宪制的确立是专题中的一课内容,其教学一般选择“光荣革命”、“权利法案”和“责任内阁制”三个要点,并以后两个要点为主来组织材料;而教学过程中,多以英国当今的政治事件为切入点,并围绕着国王、议会、内阁各自的职能和关系以及君主立宪制的特点展开。这样的内容安排和教学方法与高中思想政治课颇为相似。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为全国统一教材,其选修模块《国家和国际组织常识》有两课内容与此有关。一课是“英国国王与君主立宪制”,其中就涉及到“光荣革命”以及君主立宪制的结构和特点等问题;另一课是“英国的议会和政府”,其中涉及到“至尊的议会”、“内阁和首相”以及“君主立宪制的实质”。许多省区多以该模块为必选内容。可以说,政治课的教学要点涵盖了历史课的全部内容。就课程标准所提出的学习要点和要求而言,法国的共和制、美国的联邦制、中俄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以及国际组织等政治和经济常识方面,政治课的内容范围远比历史课要广。

如果只是强调政治制度的结果性内容,而不涉及其背景和过程性内容,历史课的教学过程很可能是政治课的一种重复。如,英、美、法、德各国的代议制,如果只强调其宪法及其政治体制,教学内容和目标无论如何都不可能超越政治课的范畴,学生因此也不可能真正从历史的角度对其内容和特点形成正确的认识。

4.近代中国民主革命教学主题的缺失或游离

政治制度的专题头绪多,内容庞杂,教学重点的确立异常重要。如近代中国民主革命专题,包括农民阶级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资产阶级领导的辛亥革命,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等近代史上中国重大的历史现象。这些现象不仅线索多,而且知识点密集。仅新民主主义革命,就涉及到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国民革命运动、国共政权的十年对峙和人民解放战争四个历史阶段的相关要点。这些内容在以往要用半个学期才能完成其教学任务,而新课程只安排一个专题最多也就是5个课时。在这一专题中,内容多与课时紧的矛盾异常突出。如何从主题出发精简和整合教学内容就显得尤为重要。

实践中由于受大纲版教科书和教学经验的影响,有的人仍然按照旧的知识体系进行教学,造成了教学内容的庞杂和课时的紧张。结果,虽然加了课时赶了进度,但仍然达不到专题教学的目标和要求。很多学生反映,对北伐战争、南昌起义、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红军长征和遵义会议等很多的历史事实是记住了,但不知道它们与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有什么联系,说明了什么问题。究其根源,是没有从主题出发整合相关内容,教学的过程缺少主题的引导。

 

(二)政治制度专题的单元设计及其教学策略

 

从传承和发展制度文明教学价值的角度出发,古代中国和古希腊罗马专题的教学,可以从了解和探究其国家管理形式和方法的角度展开,近现代政治制度的教学则可以从了解或探究其发展进程及其成果的角度展开。

1.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单元设计

古代中国政治制度,涉及到分封制与中央集权制两种类型的国家管理形式。课程标准提出了这方面的学习内容,并要求对其形成、发展和斗争的过程及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有所认识。单元设计可从感受和总结古人治国经验的角度出发,在分析专题内容学习要点和教育价值的基础上,确定单元目标和课时目标。专题教学可以中央集权体制的国家管理形式为主题,就其产生与发展进程中所遭遇的问题、解决方法以及成效等方面整合内容、展开教学过程。

政治制度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寓阶级本质与政权组织形式于一体。中国的第一个国家政权产生于夏朝。此后历经近四千年的演变,直到鸦片战争爆发前夕的清朝。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就国体而言有夏朝至周朝的奴隶主贵族专政与秦朝至清朝的地主阶级专政两种类型,就政体而论有分封制与中央集权制两种主要形式。

中央集权是一种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涉及到中央政府机构与地方政府机构及其相互关系、以及相关联的选官用官制度和监察制度等内容。中国自秦汉以来,一直实行中央集权制。新中国是单一制的社会主义国家,实行全国范围的中央统一领导体制,少数民族聚居地实行国家统一领导下的民族区域自治。欧洲在16世纪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度。当今时代,采用单一制的资本主义国家多实行中央集权,采用联邦制的资本主义国家地方政府虽有相当的权力,但国家大权仍集中在中央政府手中。

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对防止分裂、巩固国家统一以及促进国内经济文化交流和发展产生了积极的作用,但它又容易成为少数统治者独裁专制、压制民主的工具。宗法制、皇帝制度、三省六部制、明朝内阁和清朝军机处等内容,与政权机构及其运行方式有关,反映了我国古代社会政权管理方式的发展历程。分封制、郡县制、行省制等内容,反映了我国古代中央与地方的相互关系,其变革历程体现了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基本线索。通过相关内容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古人的治国方式、政权组织和管理的经验、增长其政治见识和智慧,也可以对我国的国情与当今的政治制度产生更为深刻的认识。

1)专题“学习要点”分析

本专题课程标准列出了四条学习任务与要求。其时间涉及到先秦、秦朝、汉到元以及明清等前后相接的几个历史时期;知识要点中既有“宗法制”、“分封制”、皇帝制度和郡县制度以及“明朝内阁”和“清朝军机处”等具体点的内容,也有“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等连续性的内容。

专题要点按照时序阐述学习内容,要求学生力图通过某一时期(或某一朝代)具体事实的剖析,了解、认识或探讨其主要特点及其在古代社会政治发展进程中的影响。相关历史现象的定性还是比较客观的。如,“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采用了中性的说法,并没有刻意加上“专制主义”的定语。有关“君主专制制度”加强所产生影响的认识要求也是有讲究的,时间指定在明清时期、所学的内容是“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等史实。当然,这一要点的表述也有可商榷之处,即学习的内容能否实现认识的要求?

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制度加强的表现与影响,主要与特务统治、八股取士制度、文字狱、重农抑商政策和闭关锁国政策等内容有关,与明内阁和清军机处的设置并无直接的关联。有关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制度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影响的认识,只有结合整个古代时期政治制度的发展状况、结合中国迈向近代社会进程中在经济、思想文化和社会生活各领域中出现的问题,才能对其作出辩证的分析以及科学的评价。笔者认为,将这一要点内容放在古代中国中央机构(或体制)改革的范畴中认识可能更为恰当一些。

2)单元目标的确定和教学思路

 

①通过西周和秦朝政治制度的学习,了解我国分封制与中央集权制的产生及其特点,理解国家政权的不同组织形式是由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②通过汉初郡国并行制、宋元时期地方管辖措施的学习,认识到正确处理中央与地方关系的重要性;

③通过对唐朝和明清时期中央政府机构改革措施及其历史影响的学习,能够对其机构革新的利弊得失作出正确的分析与评价,认识到三省六部制、科举制的积极意义君主专制的消极影响。

④理解古人的政治决策,感受其政治智慧,增长政治见识

 

根据学习要点的提示,各版本教科书第一单元大多安排四课时,大体上一条要点对应于一课时。仔细分析,后两课“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与“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的安排极不对称。前者内容多、线索乱,后者则相反。如果机械照搬学习要点各自设置一课时,教学目标将难以实现,这就需要对其进行整合。

根据单元目标,可以从四个方面(对应于四课时)整合专题的相关内容与课时目标。

一是以分封制背景下的西周社会为主题。可以分封制为重点,兼及宗法制与王位世袭制的内容。对分封制的学习,从西周的建立和春秋战国时期的瓦解两个方面展开。这样,可以对其进行完整的认识。

二是以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为主题。可以郡县制为主要内容,兼及中央行政机构的建立、秦朝统一措施与中央集权的关系。由此对中央集权制度的产生过程及其特点形成正确的认识。

三是以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为主题。可以汉初的郡国并行制、宋初控制地方的措施和元朝的行省制度为要点,认识到我国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是在正确处理中央与地方关系的基础上进行的。

四是以中央行政机构的变革为主题。可以唐朝的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明朝废丞相设内阁和清朝军机处的设置为主要内容,探究我国古代不断变革中央政府机构的组织形式与运行方式的特点和利弊得失,理解科举制的实施与中央集权的关系。

 

第一课时:西周的封邦建国

①在复习夏朝国家政权建立和王位世袭制形成的基础上导入新课,并引出周政权,说明其地理位置。

②在讲述西周建立相关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观察西周分封示意图和周边民族形势图,提出问题:举例说明被封的诸侯国有哪几种类型?封国与王室之间的关系怎样?由此引导学生理解分封制的目的和作用。

③利用宗法制与分封制关系图提出问题,明确宗法制的内容以及与分封制的关系。

④利用教材中有关诸侯争霸的内容,提出问题:到春秋战国时期分封制所确立的统治格局产生了怎样的变化?结合相关内容对分封制这一政权组织形式作出评价。

第二课时: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通过秦灭六国和秦朝建立等内容的复习,导入新课。

展示《史记·秦始皇本纪》中有关秦初废分封、行县制的材料,提出问题:材料再现了秦初的一次廷议过程,请概括其基本程序和内容。廷议围绕着什么问题而展开?你同意哪种观点?说明其理由。材料涉及到哪些中央职官与地方职官?各自有怎样的职能?关系怎样?

通过秦朝疆域图,理解统一措施、郡县制度与中央集权制度确立之间的关系及其历史作用。

第三课时:宋元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

通过分封制与郡县制异同点比较内容的复习,导入新课。

通过汉初王国问题的解决和宋初加强地方统治内容的学习,在联系其背景和影响的基础上,理解我国古代中央政府与地方势力斗争的过程、特点及其历史影响。

通过元朝实施行省制度背景和内容的学习,理解其如何发展古代中央集权的问题和历史意义。

总结我国古代中央政府管理和控制地方的历史经验与教训。

第四课时:中国古代政府机构的变革

在复习秦朝皇帝制度与三公九卿制度的基础上导入新课。

通过隋唐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度以及贞观之治内容的学习,理解政府机构的改善、官员素质的提高对政治决策的积极作用。

通过明朝废丞相、设内阁和清朝设立军机处内容的学习,了解明清时期政府机构变革与君主专制加强的关系及其对中国社会的消极影响。

在单元总结的基础上,梳理我国古代中央政府机构变革的经验与教训。

 



[]傅元根.普通高中历史新课程教学设计的新探索[J],天津:历史教学,2005(5)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1、所有下载的附件请用最新版本的软件打开,如用旧版软件,可能会导致打不开。

2、用户一个月内下载同一个资料不会重复扣点。包年用户如有多个用户下载同一份资料只会计算一份。

3、下载的文件如果无法解压,或者解压后里面的文件夹为空,请下载2345解压软件。

4、所有下载的文件除非经过许可,不得上传到别的网站、博客、QQ群等,否则网站将封锁账号和IP。

5、如果该资料侵犯了你的版权,请第一时间联系网站,网站将核实以后将第一时间删除。

6、其它下载问题请QQ咨询:228280228。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网友评论共 0

发布者资料

资料总数:1296 ,访问人次:6118353

手机扫码后打开或分享资料

同专辑同类资料

  • 还没有任何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