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中学历史教学园地>> 本站信息>> 历史书屋>>正文

中外历史纲要全册学生知识学案

鲍鹭滨史料汇编团队 著

出  版  社:

  I S B N :

出版时间:2024-06-21

版       次:

包       装:

开       本:

用       纸:

售价:40.00元

数量: - +

加入购物车加入收藏夹

作者简介

鲍鹭滨老师,任教于福建省厦门第六中学,厦门市骨干教师。从教23年,长期在高三毕业班任教,有丰富的高三备考经验。曾在省市各级教育教学技能比赛中获奖,参与多项省市教研课题,多篇论文发表于CN级教学刊物。作为主编的教学论著,《厦门六中素质教育课改研究丛书——中学历史史料教学集萃中国古代史》(上下卷,ISBN 978-7-5459-1793-2)已经在2020年12月中旬正式出版。《厦门六中素质教育课改研究丛书——博雅育人史政学科五育融合教学集萃》(上下卷,ISBN 978-7-5459-2086-4)已经于2023年7月出版,并参编多部教学教辅著作。个人带领的教学研究团体在各类教学学术平台发表数千万字汇编成果,并形成本校特色的校本模式纸质成果10余本,在全国历史教学届有一定影响力,本人还受聘为新疆姚兰高中历史名师工作室的实战指导顾问教师。

编辑推荐

本学案立足于高一纲要的历史教学,放眼高二、三历史高考班的衔接,特色是知识体系+拓展阅读+问题意识,夯实学生基础知识同时,培育学生的思维品质,提高历史学科的文本阅读能力,助立解题能力提升。本学案一共节选了上百部中外史学论著,提供师生参酌。

内容简介

本融合学案汇编为《史料阅读与情境设问·中国史,世界史》的师生课时学案用书(通用解析版),属于课题实验文本,适用于部编高中历史新教材《中外历史纲要》中国史、世界史的高二、三年级一轮复习教学,共210页,28万字。 订购说明:本书为校本教材,少量付印,属于同行私人交流,,严禁将资源复制后上传到其他网站,谢谢各位同仁。单本40元,下单后请微信联系:baolubin13616055106或者QQ1124860288,鲍老师。所有边省(东北、蒙古加运费5元;甘肃、宁夏、加10元;青海加15元;新疆、西藏加20元),其他省份单本全部包邮。下单前请先联系鲍老师,谢谢。

目录

目录的章节与中外历史纲要的章节目录一致。

精彩书摘

福建省厦门第六中学中外历史纲要单元课时知识学案

《中外历史纲要》(上)

单元二: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课时7: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一、新课标解读

通过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的历史脉络,隋唐时期封建社会的高度繁荣,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的制度变化与创新、民族交融、区域开发和思想文化领域的新成就。

二、时空坐标

三、知识概要和重要概念

(一)选官制度

★概念1九品中正制:就是中央任命一些“贤有见识”的人充任中正官,派他们分赴各地,按家世、才干、道德,对每一个充任官员的备选者进行质量评级,共分为九品。这种中正制选官实施过程中,从一开始的重家世,后来发展到完全按照家世门第来评定士人的品级。为了防止庶族假冒士族,世家大族编写谱牒(家谱),谱牒学成为一门学问。这种选官制度加强了门阀世袭化,削弱了中央权威。到东汉末魏晋时,皇帝控制官僚机构的治理能力已经大大退化,皇权必须联合士族才能维持统治,造成了士族、大家势力的膨胀和门阀化。(按:东晋政权就是士族专权的典型)随着门阀世族对各级政权的操控,士族与寒门之间基本隔绝不通婚,家和家之间的不平等亦越来越严重。正如西晋左思《咏史诗》中所言:“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类似于西方中世纪的贵族政治。(金观涛、刘青峰:《中国思想史十讲》)

1. 变化:汉朝,察举制—→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隋唐,科举制。

2. 九品中正制 曹魏创立。选官标准到西晋时期演变为主要看家世(门第、出身),逐渐成为维护士族特权的工具。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

3. 科举制

★概念2科举制: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做科举。士子应举,原则上允许‘投牒自进’,不必非得由公卿大臣或州郡长官特别推荐,这一点是科举制最主要的特点,也是与察举制最根本的区别。科举制改善了之前的用人制度,彻底打破血缘世袭关系和世族的垄断;“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部分社会中下层有能力的读书人进入社会上层,获得施展才智的机会。(扩大统治基础,促进社会学风形成)但后期从内容到形式严重束缚了应考者,使许多人不讲求实际学问,束缚思想。(明清后八股取士,禁锢思想,造成文化滞后

(1)发展历程:隋文帝,通过分科考试选拔官员;隋炀帝,设置进士科,科举制正式形成;唐太宗,增加考试科目;武则天,首创武举和殿试;唐玄宗,任用高官主持考试。

(2)特点:自由报名、分科考试,差额录取,进士科最为重要。

(3)历史作用:扩大了统治的社会基础;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加强了中央集权;为历朝沿用,影响深远。

(4)结局:所谓“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明清科举进一步发展,但是形式以八股文(要求措词要用古人语气,即所谓代圣贤立言。结构有一定程式,字数有一定限制,句法要求对偶。),导致知识分子泥古而缺乏新意。清末随着时代变迁,在西方思想传播和政策调整变革下,科举制最终被新式学堂教育体制所取代。

4. 发展趋势:(1)选官标准,由家世门第逐渐发展为才学;(2)选拔方式,由推选逐渐发展为公开考试;

(3)选官原则,逐步制度化,公平、公正、客观;(4)选官基础日益扩大,官员的素质不断提高。

(二)三省六部制

★概念3 三省六部制:三省六部制是西晋以后长期发展形成,至隋朝正式确立,唐朝进一步完善的一种政治制度。隋唐至宋的中央最高政府机构。三省指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六部指尚书省下属的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每部各辖四司,共为二十四司。尚书省形成于东汉(时称尚书台);中书省和门下省形成于三国时,目的在于分割和限制尚书省的权力。在发展过程中,组织形式和权力各有演变,至隋,才整齐划一为三省六部,主要掌管中央政令和政策的制定、审核与贯彻执行。三省分掌议政、决政和执行之权,实即将以前如汉代丞相之权,分隶三省,而总于皇帝,便于皇帝的控制。以后仆射不是宰相,不参预决策,而专管行政。但还是注意发挥三省的定策、封驳和执行的作用,以期收到既能加强集权又能提高决策和行政效率的后果,从而强化地主阶级的封建统治。唐朝设置宰相议事的政事堂,其目的也在于此。而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一,这是发展经济和文化的必要条件。(韩国磐著:《隋唐五代史纲》)

1. 中枢机构的变化:秦汉,三公九卿制—→魏晋南北朝,三省制—→隋唐,三省六部制。

2. 三省六部制 (1)隋文帝时,中央确立三省六部制。

记忆口诀:中书门下尚书省,拟诏审核与执行;吏礼兵户和刑工,六部职权要分清。

(2)流程: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六部。

宰相议事,地点政事堂,后改称中书门下。汉代宰相采用“领袖制”,而唐代宰相采用“委员制”。——钱穆

(3)评价:三省职权分工明确,提高了行政效率;是中国政治制度的重大变革。

(三)赋税制度

1. 变化:魏晋时期,租调制—→唐朝前期,租庸调制—→唐朝中期,两税法。

2. 租庸调制

★概念4租庸调制:唐前期在均田制基础上实行的赋税制度。租庸调按丁征收,每丁每年交纳粟二石,称为租。每年植桑区交纳绢二丈、绵三两,种麻区交纳布二丈五尺、麻三斤,称为调。每丁每年服徭役二十天,闰月加二日。如果不服徭役,每天折纳绢三尺或布三尺七寸五分,称为庸,也叫“输庸代役”。有田则有租,有家则有调,有身则有庸。——唐代 陆贽

(1)前身:租调制,始于北魏孝文帝时期,与均田制配套实行。

(2)含义:纳粟为租(地租),纳帛或布为调,纳绢或布代役为庸。

(3)作用:以庸代役保证了农时,保障了政府的赋税收入。

3. 两税法

★概念5两税法:是唐代后期德宗推行的用以代替租庸调制的赋税制度。780年,德宗采纳宰相杨炎建议,颁行“两税法”。由于分夏、秋两季征收,所以称为“两税法”。两税法的主要内容是:取消租庸调及一切杂徭、杂税,但保留丁额;不分主户,客户,一律以当时居住地为准登入户籍,交纳赋税;不再接丁征税,改为按资产和田亩征税;行商也要纳税。两税法由主要按丁口征税转向主要按土地和资产征税,是税制的一个重要改革和一大进步。惟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

(1)背景:唐中期以后,土地兼并严重,均田制和租庸调制无法维持,政府财政收入锐减。均田制,均的是国家控制的土地,目的是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维护统治,并没有触动封建土地所有制。

(2)实行:780 年,杨炎提出,唐德宗推行。

(3)内容:每户按人丁和资产缴纳户税,按田亩缴纳地税;一年分夏季和秋季两次纳税。

(4)历史评价(右表为本课知识小结)

①作用:简化税收名目,扩大收税对象,保证了国家的财政收入;改变了收税标准(人丁—→人丁和财产),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②弊端:土地兼并不再受限制,日益严重,激化了阶级矛盾;大地主隐瞒财产,转嫁赋税,政府又额外加征,农民负担更加沉重。

 

 

附录:课时参考文献书目

1. 樊树志著,《国史十六讲》[M],中华书局。

2. 马克垚主编,《世界文明史》[M],北京大学出版社。

3.【美】费正清著,《中国传统与变迁》[M],世界知识出版社。

4. 朱绍侯、齐涛、王育济主编,《中国古代史》[M],福建人民出版社。

5. 韩国磐:《隋唐五代史纲》[M],人民出版社。

6. 金观涛、刘青峰:《中国思想史十讲》[M],法律出版社。

7. 冯天瑜、何晓明、周积明:《中华文化史》[M],上海人民出版社。

8. 黄仁宇:《中国大历史》[M],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9. 张帆:《中国古代简史》[M],北京大学出版社。

10. 王俊编著:《中国古代赋税》[M],中国商业出版社。

11. 樊树志:《国史概要》[M],复旦大学出版社。

12. 钱穆讲授、叶龙记录整理:《中国经济史》[M],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拓展阅读1:隋代地方行政制度的调整

地方官制,隋初沿齐、周时的州、郡、县三级制。但南北朝以来,郡县的设置既多又滥,极其紊乱。开皇三年(583年),河南道行台兵部尚书杨尚希上表说:“窃见当今郡县,倍多于古,或地无百里,数县并置;或户不满千,二郡分领……所谓民少官多,十羊九牧……今存要去闲,并小为大,国家则不亏粟帛,选举则易得贤才。”(《隋书》卷四六《杨尚希传》。)文帝采用此建议,罢去郡一级,改为州、县两级制。并且合并一些州县,裁汰一批冗员,节省了政府开支,提高了行政效率。大业三年,隋炀帝又改州为郡,以郡统县,虽然仍是二级制,但魏晋以来州比郡高,以州改郡,相应也就降低了地方官的品级。同时还并省诸郡,全国共存190郡,1255县。

——摘编自朱绍侯 齐涛 王育济 主编:《中国古代史》第5版

拓展阅读2:唐中期后的藩镇问题探究(弱唐之集权,延唐之国祚)

假使此项监察使巡视边疆,在边防重地停驻下来,中央要他对地方事务随宜应付,临时得以全权支配;这即成为“节度使”。“节”是当时一种全权印信,受由此全权印信者,便可全权调度,故称“节度使”。节度使在其地域,可以指挥军事,管理财政,甚至该地区用人大权亦在节度使之掌握,于是便形成“藩镇”。而且唐代边疆节度使逐渐擢用武人,于是形成一种军人割据。本意在中央集权,而演变所极,却成为尾大不掉。东汉末年之州牧即已如此,而唐代又蹈其覆辙。安史之乱即由此产生。而安史乱后,此种割据局面,更形强大,牢固不拔。其先是想中央集权,由中央指派大吏到外面去,剥夺地方官职权。而结果反而由中央派去的全权大吏在剥夺地方职权之后,回头来反抗中央,最后终至把唐朝消灭了。

——摘编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新校本]

拓展阅读3:唐律中的“礼法结合”

唐律继承了中国法律体系的指导思想,仍以礼为指导,“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中国的礼大约起源于习惯,原本是古老的行为规范,它依靠自觉遵守,而不用强制的力量。后来阶级社会中人们把礼另外做了解释,削弱了它的平等因素而强调它的分亲疏、别贵贱的内容,但还保留了它的自觉原则。任何人包括皇帝,对它必须遵守。它更是一切法律的指导原则,所有的法规都应该符合它的原则,不得违反。礼法结合,以礼入法,赋予法律以一种神圣的地位,使之具有一种威慑的作用。

唐律所反映的中华法系,还有一个特点,就是提倡明法慎刑、德主刑辅的原则,认为法律只是一种不得已的手段,是第二位的,而由礼所体现的伦理道德规范,才是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根本良方。所以对法律的使用要十分谨慎,而且要尽量地宽容。更重要的是提倡人人自觉遵守礼的一套行为道德,即处理好君臣、父子、夫妇、兄弟等各方面的关系,不以强制手段要人人服从,而更寄希望于大家的自觉遵守。这种思想蕴涵着对法律的辩证看法,即法律不是万能,不能用来解决一切的矛盾。

——摘编自马克垚主编:《世界文明史》

 

福建省厦门第六中学中外历史纲要单元课时知识学案

《中外历史纲要》(上)

单元七:中国共产党成立与新民主主义革命兴起

课时21: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和中国共产党开辟革命新道路

一、新课标解读

认识五四爱国运动的历史意义,认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与中国共产党成立对中国革命的深远影响;认识国共合作领导国民革命的历史作用;了解南京国民政府的成立;认识中国共产党开辟革命新道路的意义;认识红军长征的意义。

二、时空坐标

三、知识概要和重要概念

(一)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

1. 政治上,基本完成全国统一 (1)1927年秋,宁汉合流,标志着中国国民党专制统治的建立。★1928年10月通过的《训政纲领》明确规定:“训政开始,由党代表大会代理国民大会,领导国民行使政权;党代表大会闭幕时,由中央执行委员会执行之。”会议推举蒋介石为国民政府主席,兼陆海空军总司令。同时又规定由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政治会议“指导国民政府”,并对“重大国务”“议决行之”,而政治会议主席也是蒋介石。南京政府的三大权力支柱——党、政、军,集中在蒋介石一人之手。(金冲及著:《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2)国民政府继续北伐,讨伐张作霖。1928 年底,张学良东北易帜,国民政府在形式上基本统一了全国。(思考:南京国民政府的“北伐”与国民革命时期的“北伐”有何不同?为什么说南京国民政府只是形式上统一全国?)★蒋冯阎桂四派军阀取得了暂时的妥协,再度进行北伐,展开同奉系军阀的战争。……张学良表示“遵守三民主义,服从国民政府”。南京政府任命张学良为东北边防司令官。在这之前,新疆杨增新、热河汤玉麟已分别于6月20日、7月19日宣布“易帜”。至此,国民党把它的统治扩展到了全国。(王桧林著:《中国现代史》)

(3)日本加紧侵华,先后制造了“济南惨案”、“皇姑屯事件”。

2. 经济上,民族工业发展 (1)原因:民族资产阶级热情的提高,反帝爱国运动的开展,国民政府基本实现全国统一。(2)表现:工业部门增多,新兴部门有所发展;官僚资本迅速膨胀。(思考:如何辩证看待南京国府前十年民族工业的发展?)★1928—1936年是中国现代工业发展的第三次浪潮。1936年,中国工业发展达到近代时期的高峰。改年,现代工业资本(不包括东北)比1920年增长2倍,其中,制造业资本增长2.4倍,矿冶业资本增长53%。1936年现代工业总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23.69%,比1920年提高12.91个百分点;占工农业总值的11.35%,比1920年提高6.32个百分点。(吴承明:《中国的现代化:市场与社会》,第105页。)从人均产量来看,1912年,中国的煤、钢、生铁的人均产量分别为0.099公斤、0.06公斤和0.004公斤,1936年为84.96公斤、0.88公斤和1.725公斤,20多年间增加十几倍到几百倍。但绝对量少,与国外差距大。1936年人均棉布7.34米,人均电力7.9度。该年,世界主要国家这几种产品的人均占有量如下:钢,苏联95.3公斤,美国376.3公斤,英国253.2公斤;棉布,苏联20.28米。美国61.42米,英国70.38米。中国的生产力很落后。(赵德馨主编:《中国近现代经济史(1842—1991)》)

(3)影响: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经济的侵略,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实行战时经济政策,运用国家政权的力量,对于与抗战有关的国民经济各部门、各领域、各环节,按照统一的计划,实行“统制”,这是国民党政府当时的唯一选择,也是取得抗日战争胜利的重要因素。但此项政策是建立在牺牲人民利益、对全民的普遍掠夺的基础上的,加速了官僚资本主义的膨胀。尤其是通货膨胀政策,激发了社会矛盾,加剧了国民党统治的崩溃。

(二)工农武装割据开辟革命新道路 六件大事

1. 南昌起义 (1)背景:国民革命失败的教训(掌握革命的领导权,掌握军队);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

(2)意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是中共独立领导革命斗争的开始。★南昌起义,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开辟了一个新的时期。周恩来以后说,八一起义在共产党领导下,向国民党反动派打响了第一枪,这在大方向上是对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军队,便是在这次起义中诞生的。(金冲及著:《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2. 八七会议 内容:纠正了陈独秀的右倾错误,确定实行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毛泽东提出了“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思想。★八七会议是一个转折点。它给正处在思想混乱和组织涣散中的中国共产党指明了新的出路,为挽救党和革命作出了巨大贡献。这是由大革命失败到土地革命战争兴起的历史性转变。

(胡绳著:《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

3. 秋收起义转折:进攻长沙受挫,改向山区进军。

4. 井冈山根据地(1)建立:1927 年 10 月到达井冈山,开展游击战争,创立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1928 年 4 月,井冈山会师。毛泽东提出游击战的基本原则: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思考:如何看待古田会议在党史上的重要地位?)★古田会议所做的努力,会议决议所规定的基本原则,集中体现了着重从思想上建设党这一独特的党的建设的道路。这些原则,不但很快在红四军得到贯彻,而且随后在其他各部分红军中也逐步得到实行,并对以后不断加强党的建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史·第1卷(1921-1949)》)

(2)作用: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

“工农武装割据”思想,是指在中共的领导下把武装斗争、土地革命和根据地建设三者结合起来。

井冈山精神:坚定信念,艰苦奋斗,实事求是,敢闯新路,依靠群众,勇于胜利。

5.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 概况:1931 年 11 月,在江西瑞金成立,毛泽东当选为政府主席。这是中共创建革命政权的探索与尝试。★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成立,使中共领导的苏维埃根据地有了一个法定的统一的政治实体,扩大了中共在全国的影响,标志着中共的苏维埃革命实践发展到了极致。尽管这种苏维埃革命已经在城市中心论及其暴动夺取政权等问题上突破了俄国的模式,开始具有某些中国的特色,但无论是它的名称、形式或基本的指导思想,还都鲜明地保留着俄国革命的烙印。(杨奎松著:《中国近代通史:内战与危机(1927-1937)(第08卷)》)

6. 土地革命,表现:打土豪,分田地 ★土地革命的深入开展,使农村革命根据地的面貌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广大农民在政治上、经济上的翻身,极大地激发了革命积极性。他们纷纷参加红军或支援前线。如江西兴国,23岁至50岁的翻身农民基本上都参加了赤卫队;16岁至23岁的参加少年先锋队;8岁全15岁的少年儿童参加劳动童子团,任务是“放哨”“检查烟赌”“破除迷信打菩萨”。翻身农民还经常以粮、肉、鸡、鸭、布草鞋、香烟等物品慰劳红军。(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著:《中国共产党的九十年: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三) 红军长征               课时小结见右图

1. 原因 (1)直接原因:红军第五次反“围剿”的失利;

(2)根本原因:共产国际的错误指导,中共中央犯了“左”倾错误。(表现:进攻中的冒险主义,防御中的保守主义,退却中的逃跑主义。)二者区别:右倾表现为保守、妥协、退让,如陈独秀的右倾错误;“左”倾表现为急躁冒进、急于求成,如王明的“左”倾错误。两者都有危害性。

2. 经过:中央红军离开瑞金等地,开始长征—→遵义会议召开—→巧渡金沙江(决定性胜利)—→到达陕北吴起镇—→红军三大主力会师会宁,长征胜利结束 ★红军在长征途中克服了四大困难:国军的围追堵截,党内的分裂与斗争,恶劣的自然环境,物资给养的匮乏。长征是历史记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毛泽东

3. 胜利原因:遵义会议的召开,红军的英勇善战,人民群众的支持,国民党的派系斗争。

4. 遵义会议 (1)内容:改组中央领导机构,增选毛泽东为政治局常委;政治局由张闻天负总责,成立三人小组负责军事行动。(2)意义:开始确立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正确路线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在极其危急的情况下,挽救了党、红军和中国革命。★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全过程的某一时期内,党及党的领导人难免会犯这样那样的错误甚至严重的错误。但是中国共产党是具有自我净化和自我发展的能力的,党正是通过总结成功的经验和失误的教训,不断地把党及党所领导的革命事业不断向前推进。(李捷等著:《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5. 历史意义:实现了红军的战略大转移,宣传了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主张,沿途播下了革命种子,鼓舞了广大人民群众,铸就了长征精神,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长征精神爱国主义精神,艰苦奋斗精神,革命英雄主义精神,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品格的集中展示。

附录:课时参考文献书目

1. 金冲及著:《二十世纪中国史纲》[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 徐中约著:《中国近代史》[M],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3. 【美】费正清著:《剑桥中华民国史1912-1949年》[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4. 王桧林著:《中国现代史》[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5. 赵德馨主编:《中国近现代经济史(1842—1991)》[M],厦门大学出版社。

6. 胡绳著:《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M],中共党史出版社。

7. 杨凤城著:《中国共产党历史》[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8. 杨奎松著:《中国近代通史:内战与危机(1927-1937)(第08卷)》[M],江苏人民出版社。

9.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史·第1卷((1921-1949))》[M],中共党史出版社。

10.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著:《中国共产党的九十年: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M],中共党史出版社。

11. 李捷等著:《中国近现代史纲要》[M],高等教育出版社。

12. 黄道炫著:《张力与限界:中央苏区的革命(1933--1934)》,北京:[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拓展阅读1:中华民国唯一的一次工业普查

中华民国第一次,也是唯一的一次工业普查,是1933年刘大钧领导经济统治研究所的调查者们进行的。南京政府统治前十年民族工业发展呈现如下特点:一是现代制造业工业集中于沿海省份,特别是在条约口岸及1931年以后的满洲。以最重要的棉纺织业来说,在1924年,中国87.0%和织机,设置在河北、辽宁、山东、江苏、浙江、福建和广东,而上海、天津、青岛三个城市即占纱锭的67.7%和织机的71.9%。在抗日战争爆发前,中国内地省份依旧不知道现代工厂工业为何物。……三不包括满洲在内的中国工厂工业,主要是消费品工业。1933年,生产资料占工厂净增值的25%。用产值衡量,最大的工业部门依次是棉纺织、面粉、卷烟和榨油工业。在刘大钧调查的2435家中资工厂中,50%(1211家)从事纺织和食品生产。在1211家工厂合起来,占全部中资工厂产值的76%,雇用工人数占71%,动力设备占60%,资本投资占58%。

——摘编自【美】费正清著:《剑桥中华民国史1912—1949年上卷》

拓展阅读2:三湾改编的重要意义

毛泽东表现了善于从实践中总结经验教训的本领。看到进攻长沙的计划无法实行,他便当机立断地改变原有部署。9 月 19 日,前敌委员会在浏阳县文家市举行会议,经过激烈辩论,否定了一部分人坚持“取浏阳直攻长沙”的主张,决定迅速脱离平江、浏阳地区,进入江西省,沿罗霄山脉南移,在敌人控制比较薄弱的山区寻求立足地,以保存革命力量,再图发展。从进攻大城市转到向农村进军,这是人民革命史中具有决定意义的新起点。 当这支部队到达江西省永新县三湾村时,在毛泽东领导下进行了著名的三湾改编。前委将已不足千人的队伍由原来的一个师缩编为一个团;将党的支部建立在连上;成立各级士兵委员会,官兵在政治上处于平等地位,实行民主管理。这是建设无产阶级领导的新型人民军队的重要开端。毛泽东还派人同井冈山地区的农民武装袁文才、王佐部取得联系。 10月7日,他率领工农革命军到达井冈山北麓的宁冈县茅坪,开始了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斗争。1928年,朱德、陈毅率领的革命队伍到达井冈山,和毛泽东领导的工农革命军会师,合编成立了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朱德任军长,毛泽东任党代表。

——摘编自胡绳著:《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人教版高中统编教材《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拓展阅读3: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成立的意义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成立,使中共领导的苏维埃根据地有了一个法定的统一的政治实体,扩大了中共在全国的影响,标志着中共的苏维埃革命实践发展到了极致。尽管这种苏维埃革命已经在城市中心论及其暴动夺取政权等问题上突破了俄国的模式,开始具有某些中国的特色,但无论是它的名称、形式或基本的指导思想,还都鲜明地保留着俄国革命的烙印。不仅如此,作为共产国际下级支部的中国共产党,它关于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几乎全部重要的法案或决议,都是参考苏联的相关法案,并由共产国际代表们审议过的。对于刚刚开始建立自己的政权且处于战争环境之中,既缺乏经验也缺少相应知识的中共中央来说,这固然是一种不得已,但它们不可避免地会带有相当严重的俄国味道,而在相当程度上脱离中国革命的实际需要,也是可想而知的。

——摘编自杨奎松著:《中国近代通史:内战与危机(1927-1937)(第08卷)》

福建省厦门第六中学中外历史纲要单元课时知识学案

《中外历史纲要》(下)

单元三:走向整体的世界

课时7:全球联系的初步建立与世界格局的演变

一、新课标解读

通过了解新航路开辟所引发的全球性流动、人类认识世界的视野和能力的改变,以及对世界各区域文明的不同影响,理解新航路开辟是人类历史从分散走向整体过程中的重要节点。

二、时空坐标

 

三、知识概要和重要概念

(一)人口迁移与物种交换

1. 促进了世界各地人们的往来,推动了人口的迁移。

表现:欧洲人大批进入美洲,美洲印第安人人口锐减,非洲黑人被贩卖到美洲,美洲族群混合程度很高。★ 来自欧洲和非洲的大规模迁徙把南北美洲改变成世界上种族成分最混杂的地区。黑人的迁移持续到19世纪中叶,黑奴总数达到1000万左右,而欧洲移民的人数也一直在稳步增长。结果是,如今居住美洲大陆的是多数的白种人与明显少数的黑人、印第安人、印第安人与白人的混血儿以及黑白混血儿。(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2. 促进了世界动植物的大交流。★ 玉米、甘薯传入中国极大解决了民食问题,促进了人口增长

表现:欧洲人把欧亚大陆的物种引入美洲,美洲的物种流向世界各地。★ 其次,西欧的海外殖民扩张,也促进了世界动植物的大交流。移到美洲的白人把旧世界的各种家畜(特别是马、牛和羊)以及农作物(小麦、燕麦、大麦及裸麦)带到新世界。西班牙人也向新世界引进欧洲各种水果,如橄榄以及葡萄。(吴于廑:《世界古代史》)

小麦这种旧大陆作物得以在美洲扎根,不但丰富了美洲的食物品种,为移民活动奠定了物质基础,还让新旧世界的农业文明得到充分交流。(张兰星:《旧大陆小麦在新大陆的栽种及传播》)

欧洲人带入中国的美洲作物有:玉米,甘薯,马铃薯,番茄,辣椒,花生,向日葵,南瓜、可可、烟草等。

3. 导致了各种疾病的传播。

表现:欧洲人将多种疾病的病原体带到美洲和大洋洲,造成当地原住民的大量死亡。★ 印第安人原来的人数在2000万左右。就整个新大陆来说,据估计在哥伦布来到后一两个世纪中,印第安人口减少了95%。主要的杀手是旧大陆来的病菌。印第安人以前没有接触这些病菌。因此对它们既没有免疫能力,也没有遗传抵抗能力。天花、麻疹、流行性感冒和斑疹伤寒争先恐后地要做杀手的头把交椅。(贾雷德·戴蒙德:《枪炮、病菌与钢铁》)

二)商品的世界性流动 新航路的开辟促使海路贸易的地位提升

1. 三大地区的贸易齐头并进:印度洋贸易大西洋贸易太平洋贸易

2. 印度洋贸易,欧洲商人逐渐超过阿拉伯商人,占据优势。★ 葡萄牙人从15世纪起就占据非洲西海岸和东非海岸的许多据点,并把这些据点作为从西欧到达东方这条航线上的补给站。……击败了数量上占优势的穆斯林舰队,确立了印度洋上的海上霸权。1510年攻占了果阿,进而控制马六甲海峡,后来,葡萄牙人继续侵占了印度西海岸的第乌、达曼以及孟买。……在中国又夺取澳门,作为经营东亚贸易的中心。成为垄断欧亚之间及中国、日本和菲律宾之间贸易的霸主。(本特利:《新全球史》)

3. 大西洋贸易,欧洲人到达美洲,从事欧美贸易、“三角贸易”。★ 欧洲商人的远航不仅刺激了东半球的商业发展,还促进了真正意义上的全球贸易体系的诞生。例如,欧洲人在加勒比海和美洲建立殖民地,在大西洋海域建立四通八达的贸易网络。欧洲的制造业产品向西越过大西洋,换来墨西哥的白银,秘鲁的矿产以及蔗糖和烟草等农产品,这些都是欧洲市场的紧俏商品。贩奴也是大西洋贸易的特征。欧洲的纺织品、枪支和其他制造业向南来到西非,用来交换非洲的奴隶,然后这些奴隶被运送到西半球热带和亚热带的种植园中工作。(本特利:《新全球史》) “三角贸易”的路线:欧洲—→非洲—→美洲—→欧洲

4. 太平洋贸易 (思考:葡萄牙太平洋贸易的特点?转运贸易;马六甲和澳门地位重要;周期长)

(1)葡萄牙人:以澳门为主要中转站,贸易路线跨越三大洋;参与中日之间的丝银贸易。★ 澳门与欧洲的贸易由王家垄断。每年由三桅帆船和大船组成的王家船队,载着毛织品、红布、水晶、玻璃制品、英国时钟、佛兰德尔工业品、葡国酒,由里斯本启航。在沿途各港交换其他产品。船队从果阿出发前往科钦,交换那里的香料和贵金属,然后前去马六甲,交换其他香料和来自巽他的檀香木。在澳门这些货物被换成丝,与剩下的货物一起运往日本,前去交换银块。完成往返日本的整个航程需要3年时间。(张廷茂:《明清时期澳门海上贸易史》)

(2)西班牙人:在菲律宾和墨西哥之间进行,使用“马尼拉大帆船”。★ 大帆船把福建月港(漳州)来的明朝商品运往美洲墨西哥、巴拿马等地,实际上就是用美洲的金银与其它商品换取亚洲,尤其是当时风靡全球的丝绸与陶瓷等为主的中国商品,又称“银丝对流”。16世纪中期至17世纪中期,中国通过“丝——银”贸易获得了世界白银产量的四分之一至三分之一。……由此可知,在近代西方工业化成功以前,中国工业的发展,就其使中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具有强大的竞争力来说,显然曾经有过一页光荣的历史。(贡德·弗兰克:《白银资本》)

(3)对中国的影响:美洲与日本的白银大量流入中国,进一步刺激了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经济的发展。★ 海外市场对丝绸需求量非常大,因而刺激这个地区蚕丝生产事业的发展,使人民就业机会与货币所得大量增加。(全汉升:《略论新航路发现后的海上丝绸之路》)白银流入带来的货币化引发生活品质的变化,炫耀性消费增加,形成了一个因商业而快速世俗化的新世界。(徐瑾:《白银帝国》)

(三)早期殖民扩张

1. 表现:葡萄牙以商业据点垄断贸易航道;西班牙建立殖民大帝国

(1)葡萄牙,把巴西变成殖民地,并在非洲沿岸、印度果阿、马六甲和中国澳门等地建立殖民据点和商站。

(2)西班牙,主要侵略美洲。巴西之外的中、南美洲地区、以及亚洲的菲律宾都沦为它的殖民地。

(3)1588年,西班牙无敌舰队被英国歼灭,丧失海上霸权;17世纪初,荷兰崛起,“海上马车夫”;英国与荷兰竞争,颁布《航海条例》,爆发三次战争;英法争霸,1763年七年战争法国战败,英国胜出。

2. 历史影响:

(1)对世界,使各大洲之间的相对孤立状态被打破,世界开始连成一个整体。世界史不是过去一直存在的;作为世界史的历史是结果。——马克思

(2)对美洲和非洲,中断了社会发展进程,打破了多元文明格局,给当地人民带来了巨大灾难。★ 欧洲殖民地对海外殖民地的掠夺、榨取,其规模之大,手段之残酷,都是骇人听闻的。与殖民相伴随的奴隶贸易,每年使奴隶商人赚到无法估计的巨额利润。到1541年,仅西班牙殖民地被歼灭的印第安人就不下1500万人。罪恶的奴隶贸易又使非洲丧失1亿左右的壮年黑人。在欧洲殖民强盗的掠夺下,殖民地的社会经济不可避免地陷入停顿甚至倒退。(吴于廑:《世界近代史》)亚洲古老帝国也受到冲击。★ 亚洲当时的各大帝国完全没有打算和欧洲人争夺美洲或大西洋、太平洋的新航道。欧洲人积累了大量财富和资源,最终让他们也有能力入侵亚洲、击败各大帝国,再进行欧洲人之间的分赃作业。(尤瓦尔·赫拉利:《人类简史》)

(3)对欧洲,出现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加速了资本原始积累,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商业革命,表现在贸易规模扩大,商业经营方式变化、贸易中心转移,商业强国崛起。★ 世界的贸易中心随着新航线的开辟从地中海转移到了大西洋,阿姆斯特丹成为欧洲经济中心。(高德步编:《世界经济史》)1602年,荷兰东印度公司成立,凭借雄厚的资本和以政府为后盾,垄断了东方的香料贸易。商贸的发展带动银行信贷业的发展。1611年,形成了世界上第一个股票市场,阿姆斯特丹成为当时的国际金融中心。(右图思维导图)

价格革命,是指欧洲由于贵金属大量流入,导致货币贬值、物价上涨,促使封建领主地位下降,资产阶级实力上升。加速资本原始积累,人类社会进入大变革时代。

附录:课时参考文献书目

1. 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近代史》上卷[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

2.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3.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第7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4. 【美】本特利、齐格勒:《新全球史》(第五版):文明的传承与交流(1000—1800年)[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2014

5. 【以】尤瓦尔·赫拉利:《人类简史—从动物到上帝》[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2

6. 【澳】杰弗里·布莱内:《世界简史:从非洲到月球》[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18

7. 【美】贾雷德·戴蒙德《枪炮、病菌与钢铁:人类的命运》[M].上海: 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

8. 樊树志:《国史十六讲》[M].上海:中华书局,2017年

9. 【德】贡德·弗兰克:《白银资本》[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出版,2008

10. 全汉升:《中国近代经济史论丛--全汉升经济史著作集》[M].上海:中华书局,2011

11. 徐瑾:《白银帝国》[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7

12. 刘景华:《大国衰落之鉴》[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13. 高德步、王珏编著《世界经济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

14. 刘景华:《走向重商时代》[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15. 蒋相泽主编:《世界通史资料选辑·近代部分》上册[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4

拓展阅读1:物种的世界性交换

人类诸种族的混合必然相应伴随着动植物的混合。乳牛和产肉的动物——马、牛、猪、绵羊、山羊和鸡——也从欧洲来到了美洲,使得食物和畜力的供给快速增加。美洲印第安人还贡献出非常丰富的粮食作物,特别是玉米和马铃薯,此外还有木薯、番茄、鳄梨、白薯、花生以及若干品种的蚕豆、南瓜和笋瓜。这些印第安植物非常重要,今天,世界生产的全部肥料中,有约一半是供它们用的。除这些粮食作物之外,美洲印第安人还培植了两种主要的经济作物:烟草和棉花,以及在现代药物学上占有显著地位的几种美洲土生药材。他们贡献了制作可卡因和普鲁卡因用的古柯叶、制作麻醉剂用的箭毒、提取奎宁用的金鸡纳树皮、制作镇痛剂用的曼陀罗以及制作轻泻剂用的药鼠李。

——摘编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第7版)

(1)依据材料,参照斯塔夫里阿诺斯先生的视角,谈谈如何理解“人类诸种族的混合必然相应伴随着动植物的混合”。

提示:人类诸种族的混合伴随着人口的迁移,世界各大洲的物种也开始传播交流,尤其是美洲作物,对世界农业文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拓展阅读2:(依据材料,理解殖民活动对美洲文化的影响。认识族群交融下的美洲文化认同。)

地理大发现后人口的大规模流动,在改变美洲、澳洲人口固有种族和民族构成的同时,也改变了它们的文化构成,从建构起色泽斑烂的多元文化格局。

来自欧洲和非洲的移民,同样为新大陆引进了各自的风俗习惯和艺术形式。欧洲各民族的服饰、食品、宗教与世俗的节庆娱乐、音乐、舞蹈、建筑,在新大陆触日可见。墨哥西斗牛起源于西班牙斗牛。拉美各国的音乐舞蹈,处处洋溢着热烈浓郁的西班牙韵致。吉他从西班牙传入美洲,风靡四方,成为歌舞演奏中必不可少的乐器。出自爱尔兰和英国的木鞋舞,到了美国衍化成为灵活敏捷、清脆悦耳的踢跶舞。非洲文化对美洲的影响,尤其强烈地表现在音乐舞蹈和民间口头文学方面。古巴黑人仍保留着非洲祖先的古老传说,巴西民间口头文学中经常可以寻觅到来自安哥拉、刚果和莫桑比克的黑人传统的遗痕。黑人音乐以节奏和旋律独具特色而驰名于世,迄今流行全球的爵士乐,即渊源于美国黑人音乐布鲁斯和拉格泰姆。黑人舞蹈伦巴,也是从美洲兴起,尔后走向世界的。

发轫于哥伦布时代、迁延久远的人口大移动,从外在的面貌到内在的精神,都深刻地改变了美洲以及澳洲,同时也影响了整个世界,从而客观上推进了全球范围的物质和人文大交流,导致了新的民族和文化的融合。

——摘编自沈坚,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地理大发现与人口大迁移》,社会科学

提示:殖民活动在强行输入欧洲文化的同时,印第安人和黑人也都保留了自身传统文化特色。新航路开辟带来的殖民扩张下的美洲族群大交融,深远改变了美洲、澳洲和整个世界,客观上推进了全球范围的物质和人文大交流,导致新的民族和文化的融合。

--

如果你对本书有任何修改建议或意见,请在下面留言。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网友评论共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