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中学历史教学园地>> 本站信息>> 历史书屋>>正文

中外历史纲要与选择性必修研学案(中国古代史)

鲍鹭滨史料汇编团队 著

出  版  社:

  I S B N :

出版时间:2023-07-31

版       次:

包       装:

开       本:

用       纸:

售价:65.00元

数量: - +

加入购物车加入收藏夹

作者简介

鲍鹭滨老师,任教于福建省厦门第六中学,厦门市骨干教师。从教22年,长期在高三毕业班任教,有丰富的高三备考经验。曾在省市各级教育教学技能比赛中获奖,参与多项省市教研课题,多篇论文发表于CN级教学刊物。作为主编的教学论著,《厦门六中素质教育课改研究丛书——中学历史史料教学集萃中国古代史》(上下卷,ISBN 978-7-5459-1793-2)已经在202012月中旬正式出版。《厦门六中素质教育课改研究丛书——博雅育人史政学科五育融合教学集萃》(上下卷,ISBN 978-7-5459-2086-4)即将于2023年6月出版。

编辑推荐

新课程新高考已经落地多年,如何在一轮复习有效把中外历史纲要和选择性必修的教材内容有机整合,一直是各省市同仁探讨的话题。本学案尝试在纲要通史的线索下把选择性的内容融入专题解析,为二轮的大专题的复习提供一个通史架构的基础。本研学案适合在高二教学中不单独上选择性必修的省市,教师学生通用。

内容简介

本融合学案汇编为《史料阅读与情境设问·中国史》的师生课时学案用书(通用解析版),属于课题实验文本,适用于部编高中历史新教材《中外历史纲要》中国古代史部分与选择性必修融合下的高二、三年级一轮复习教学,共448页,50万字。 订购说明:本书为校本教材,少量付印,属于同行私人交流,,严禁将资源复制后上传到其他网站,谢谢各位同仁。下单后请微信联系:baolubin13616055106或者QQ1124860288,鲍老师。所有边省(东北、蒙古加运费5元;甘肃、宁夏、青海加10元;新疆、西藏加15元),其他省份单本全部包邮。下单前请先联系鲍老师,谢谢。

目录

福建省厦门第六中学2022级历史班纲要选必融合研学案

《中外历史纲要》(上)中国古代史

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第0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 003—027

第0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 028—057

第03课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 ………… 058—080

第04课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 081—124

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第0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 125—147

第06课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 ………… 148—173

第0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 174—209

第0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 210—232

第三单元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

第0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 233—253

第10课 辽夏金元的统治 ………… 254—269

第11课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 ………… 270—297

第12课 辽宋夏金元的文化 ………… 298—323

第四单元 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

第13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 324—356

第14课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 ………… 357—383

第15课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 384—432

后记(附选必专题重要知识图示) ………… 433—448

精彩书摘

【拓展阅读与专题突破】

专题一:中华早期国家的政治制度(《选必一》)

学习聚焦:夏朝建立世袭制,商朝建立内外服制,西周实行分封制与宗法制。

学习要求:了解先秦时期夏商西周主要政治制度,理解先秦时期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认识这些制度在早期国家治理中的主要作用。

微视角一:从部落联盟到早期国家的转变

拓展阅读:(思考:部落联盟社会构架到早期世袭制奴隶制王朝转变的原因?)

大约到了农业社会时期,散布在各地的部落之间已经有了很松散的联系,与从前各部落间互不相属有别。各部落共推“共主”,共主有维持各部落间秩序的责任,这种共主后来被称为“帝”。

——摘编自李定一著:《中华史纲——从传说时代到辛亥革命》

日夜操劳,三过家门而不入,禹终于取得治水和生产的成功,从而赢得了众多部落首领及其部众的拥护,被拥戴为“夏后氏”,成为诸夏之族最高的君长,初步确立了王权。有关禹的治水功绩,随着时代的推进,不断被夸大,甚至被神化。史载:“禹合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论语·泰伯》)他们前来参加大会,对禹朝贡,行臣服礼,成为王朝统治下的诸侯。涂山之会是夏王朝正式建立的重要标志。

禹死后,子启继立。由于传统的“禅让”观念没有完全消除,东方偃姓之族的伯益就曾借此与启争夺王位。启又打败了有扈氏,扫除了障碍,巩固了王权,王位的世袭制度得以确立,从来开始了我国历史上的“家天下”局面。“钧台之享”后,夏王朝的统治基本确立了。《左传·昭公四年》内说:“夏启有钧台之享。”

——摘编自朱绍侯、齐涛、王育济主编:《中国古代史》第5版上册

提示:是农业生产力发展后,部落之间联系日益紧密,人口激增带来社会群体实现有效管理的必然趋势;治水有功增强了大禹的威望;两次会盟初步确立了夏王朝的统治地位;启打败竞争对手,巩固了王权,确立世袭制。

【例题】1视角:“公天下”到“家天下”(2022·河北承德高二下期末·1) 【答案】B

《战国策》中记载:“禹传益,而以启任为吏。及老,而(禹)以启为不足任天下,传之益也。启与支党攻益而夺天下。”这反映的是(  )

A禅让制的完善                     B“家天下”局面的开启

C分封制的形成                     D嫡长子继承制的确立

 

微视角二:夏到商早期国家政治制度的发展

1.国家统治机构的完善

拓展阅读:(比较夏商两朝国家统治机构设置的异同。)

夏王为一国之君,拥有较高的权力,其下为“六卿”,又称“六事之人”,分管民事、军队等事务,是地位较高的官员。六卿制下有僚属和下属官员,各自组成一定的统治部门。在夏代国家制度的基础上,商代的国家机器有所加强并趋于完备。商王之下,由各级官吏组成一整套的统治机构。商代的国家机构不断扩大和完善,形成相当复杂的体制。大致说来,在商王之下地位最高、权势最大的是尹,他们是商王的重要辅弼。次于尹而常置的高级政务官,总称为“多尹”或“百僚”。在“多尹”以下,还有分掌各项具体事务的“多宰”、“小臣”。武官有亚、服。国家机器的重要组成部分军队和刑法在商代都得以加强。史载“商有乱政,而作《汤刑》”,《汤刑》当比《禹刑》有所发展,且以肉刑为主,体现商法的残酷性。商代的军队组织更为庞大,卜辞有“王作三师:右、中、左”的记载。这里的“三师”,当是商王直接统辖的军队中比较重要的一部分。军队成为奴隶主贵族对外扩张和统治广大人民群众的重要工具。

——摘编自朱绍侯、齐涛、王育济主编:《中国古代史》第5版上册

提示:夏商都有国家统治机构,有中央部门的具体分工,商代更加趋于完备,事务官员众多;商代的军队和刑法都得以加强,奴隶制立法体现肉刑的残酷,军队组织更为庞大。

2.王权与神权的结合

拓展阅读:(归纳商代宗教职能在国家治理中的主要作用。)

早期阶级社会都十分重视宗教的功能,这是国家机器的一个重要部分。商代对神的崇拜和对祖宗的崇拜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商王对神的意志绝对信仰,事事都要征得神的旨意,以至于每事必卜。这样沟通人间与上天的巫就具有了非常崇高的地位,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巫总管一切“神事”,所有的“民事”又都被涂上“神事”的色彩,所以巫对一切军国政事都起着直接或间接的支配作用。此外,还有祝、宗、卜、史等神职人员,组成相当庞大的巫职机构,发挥了宗教职能作用。

——摘编自朱绍侯、齐涛、王育济主编:《中国古代史》第5版上册

提示:商代王权与神权紧密结合,神职结构庞大,发挥宗教职能作用。

【例题】2视角:商代的国家统治机构(2022·浙江湖州高二上期末·1) 【答案】A

读下列商朝官制示意表,由此可知(  )

商王

内服官

外服官

政务性职官,如尹、百姓等

事务性职官,如牧、多工等

宗教文化类职官,如卜、巫等

军事性职官,如师长、多马等

宫廷内职官,如宰、寝等

邦伯

           

A商朝已经具有较系统的国家机构     B最高统治者商王实现了专制集权

C商朝时官僚政治已取代贵族政治     D外服官所辖之地由商王直接控制

3.商代的内外服制(重点突破)

拓展阅读:(分析商代内外服制度呈现出的主要特点,归纳这些特点带来的影响。)

商王朝把它的统治地区分为畿内和畿外两大部分。畿内是商王室直接统治的部分,称为“王畿”,畿外是众多方国、部族分布的地区。

邦畿之内除王都以外,有不少的城邑为王室的诸子和其他贵族的封地。这些封地和畿外的方国,性质虽然所有不同,但都要接受商王的封号,成为王室的臣属。商代可能已经比较普遍地实行了班爵制度,侯、伯、子、男等爵位,都见于卜辞。班爵制度,规定了贵族的等级,明确了方国的地位,是国家组织形式日趋完善的表现。

大小方国要向王室定期朝贡,提供力役,奉命征讨,遵守一切礼仪制度,成为王室统治下的臣属之邦。每一方国,都仿照王室建立地方性的政权机构,组织军队,设置监狱,征收贡赋,直接统治它所属的人民。众多方国,地位有高低,封域有大小,力量有强弱,差异很大。强大的“方伯”,雄视一方,威服附近的很多小国,成为一方之长。它若顺从王室,就能辅助王室镇抚一方,加强王室的统治力量。如果王室的统治力量有所削弱,所谓“诸侯畔离”,首先就是由它们开始的,成为地方性的对抗力量。

畿外还分散居住着众多的少数民族部落,它们在经济文化发展水平上与畿内地区还有较大的差距。他们通过各种途径与商王朝保持密切的联系,在政治上对王室表示臣服,但比一般方国要松散一些。为了加强控制,商王朝也不断深入这些地区,建立城邑,屯驻军队,作为开发边地的据点。商朝畿外的广大地区,通过各种途径吸收中原先进文化的影响,缓慢地向前发展。

——摘编自朱绍侯、齐涛、王育济主编:《中国古代史》第5版上册

提示:畿内方国(内服)多为王室诸子和其他贵族的封地;普遍采取贵族等级的班爵制度,明确方国地位;方国为王室尽贡赋军役等义务,遵守礼仪制度;方国仿效王室,建立地方性政权机构,直接统治属地人民。一方面,这种方国管理制度一定程度强化了对畿内方国的管控,成为加强王室统治力量的有力工具;但是,由于畿内方国实力较强,一旦王室衰微,就容易演化为地方性强大的对抗力量,甚至取中央王国而代之。

畿外地区多为经济文化发展水平比较低的少数民族部落,因此商王朝对其地区的控制相对松散;商王朝也不断深入这些地区,建城驻军,作为开发边地的据点。商代加强对畿外地区控制,促进了这些地区与中原先进文化的交融,客观上推动其社会的发展进步。

【例题】3视角:商代的内外服制(2022·浙江台州高二下期末·1) 【答案】B

知名殷商史专家胡厚宣先生认为:“殷商自成汤建国,通过对周围方国的频繁战争,疆域及势力空前扩大。……以王畿为中心的商代统治区域为黄河中下游的中原地区,但其势力所及之地,其文化对各地的影响,则大大超越了这一范围。”据此并结合所学,可知商王朝对国家实行管理的制度是(  )

A禅让制        B内外服制       C分封制        D郡国并行制

4.早期宗法制度

拓展阅读:(理解早期宗法制度对商代国家治理的重要作用。)

官吏中有以王室为中心的众多贵族,他们有的是许多“旧邦”的首领,而更多的是王室近亲不断建立的新宗,“示”即为宗。这些新旧贵族,有的受封在外地建成侯伯之国,有的在王室担任各级官职。他们是商王朝的支柱,也是奴隶主阶级的主要组成部分,原始宗法制度在商代有了初步发展。

——摘编自朱绍侯、齐涛、王育济主编:《中国古代史》第5版上册

提示:王室贵族受封地方,或在王室担任各级官职,是奴隶主阶级的主要组成部分,是商王朝的支柱。

【例题】4视角:商代的嫡长子继承制(2021·陕西宝鸡一模·24) 【答案】A

据《史记·殷本纪》载:“自中丁以来,废嫡而更立诸弟子,弟子或争相代立”,从而造成“比九世乱”、“诸侯莫朝”的局面。殷商后期,兄终弟及制为父子相承制代替。如商代最后的王是辛,其父帝乙的长子微子启生在“微”,其母非嫡妻,封为子爵。而辛,其母嫡出,继承殷商的帝位。这说明殷商末期(  )

A嫡长继承制渐趋形成               B中央集权已经形成

C王位继承制还很随意               D长幼有序没有贯彻

 

微视角三:早期国家制度的进一步完善(西周的分封制与宗法制的结合、礼乐制)

1.分封制度

拓展阅读1:(了解西周分封制的对象、权利与义务、主要影响)

(左为西周初年分封形势图)

西周大规模地分封诸侯是在周公当政和成康时期进行的,所封诸侯都在王畿以外,各建邦国。受封者共分三类:一为周王的同姓,(姬姓)亲属;二为功臣,三为古帝王之后。诸侯隶属于天子,有镇守疆土、捍卫王室、交纳贡税、朝觐述职的义务。诸侯在封国内是君主,也实行分封制,封国内的层层分封制也是与宗法制度相结合的,就是嫡长子继承制。最重要的封国有卫、齐、鲁、宋、燕、晋等。周初分封在于用众多的诸侯国以藩屏周,监视被征服的各地民众,达到巩固政权的目的。事实上,分封制度拓展了西周疆域,扩大了西周的影响力。(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摘编自樊树志著:《国史十六讲》(修订版)

提示:西周初年分封的对象主要为姬姓王族、功臣和古帝王之后。周天子把土地和人民授予受封者建立诸侯国,有生杀赏罚大权;受封诸侯隶属于天子,有镇守疆土、捍卫王室、交纳贡税、朝觐述职的义务。西周初年的分封制度一定程度达到巩固政权的目的,拓展了西周疆域,扩大了西周的影响力。

【例题】5视角:西周的诸侯定期朝觐制度(2021·山东临沭三校高三上期末·1) 【答案】A

《周礼·大宗伯》中记载朝觐盟会诸侯见天子分为六种:“春见曰朝,夏见曰宗,秋见曰觐,冬见曰遇,时见曰会,殷见曰同。”虽然时间不同,但都是为了国家大政。周朝定期朝觐反映了(  )

A周天子对地方控制的加强           B集体商讨国家大事开始出现

C诸侯朝见有利于周王集权           D西周礼乐制度开始全面形成

【提升】1西周初年分封制度推行的背景

拓展阅读2:(进一步理解西周巩固政权的措施。)

周在全国的局势基本稳定下来后,就把巩固政权,尤其对广大东方地区的军事占领作为首要任务,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这些措施中,大封诸侯尤为重要,此外还营建黄河下游的洛邑为东都,这样以关中平原以镐京为中心,周人兴起的根据地为“宗周”;东面河洛地带,以东都王城为中心,是保卫宗周和镇抚东方的重镇,称为“成周”。东西连成一片,长达千里以上,王畿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力量,都有显著的增强,称为控制全国的基地。对于殷都旧地,以朝歌为中心,封给康叔,建立卫国,并在“商政”的基础上,加强周法的统治,很快把殷都改造成为周的方国。对于旧殷贵族采取分族西迁的方式,进一步削弱其实力,并吸纳为周王朝的僚属。

——摘编自朱绍侯、齐涛、王育济主编:《中国古代史》第5版上册

【例题】6视角:西周分封制度中的文化交流与认同(2017·新课标全国Ⅰ卷高考·24) 【答案】A

周灭商之后,推行分封制,如封武王弟康叔于卫,都朝歌(今河南淇县);封周公长子伯禽于鲁,都奄(今山东曲阜);封召公奭于燕,都蓟(今北京)分封(  )

A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文化认同       B强化了君主专制权力

C实现了王室对地方的直接控制       D确立了贵族世袭特权

【提升】2西周封建的本质(选择理解许倬云先生的论点

拓展阅读3:(主观军事、政治目的,客观经济、文化效果)

所谓“封建”,其本意是“封邦建国”。“封”的意思是累土,在两个部落交界处,垒起土堆作为标识,称为“封”。“封邦建国”即是巩固和扩大周朝统治的手段,又是贵族内部权力与财产再分配的方式。(封建的本质是分土分民)西周的分封并不只是周人殖民队伍分别占有一片东方的土地,分封制度是人口的再编组,每一个封君受封的不仅是土地,更重要的是分领了不同的人群。新封的封国,因其与原居民的揉合,而成为地缘性的政治单位,遂逐渐演变为春秋的列国制度。周人封建制度的本意,是为了军事与政治的目的,颇不必用经济发展的理论当作历史演化过程中必经的一环。

——摘编自樊树志著:《国史十六讲》(修订版),许倬云著:《西周史》

2.宗法制度

拓展阅读:(概括宗法制度的主要特点;认识宗法制度的主要作用;理解“大宗”与“小宗”的关系。)

宗法制度是父权价值制的基础上不断扩大和发展起来的一种宗族家族制度,它构成了我国早期社会的等级阶梯,形成我国奴隶社会基本的社会政治制度。其特点是宗族组织和国家组织合二为一,宗法等级和政治等级完全一致。这种制度确立于夏朝,发展于商朝,完备于周朝,影响于后来的各封建王朝。

到了西周时期,这一制度和分封制结合起来,达到较为完备的程度。宗法制以血缘为纽带,确定了贵族的亲疏、等级、分封和世袭的关系,保证了嫡长子继承王位,解决了统治阶级内部诸子、诸弟的继承权争端,成为巩固分封制的重要手段。

依据宗法制度的组织形式,周王既是普天之下最高的统治者,又是全体姬姓宗族的“大宗”,即最大的族长。他既代表社稷,又主持宗庙的祭祀,掌握全国最高的政权和族权。历代的周天子由嫡长子继承,世代保持天下“大宗”的地位,其余诸子受封为诸侯,在自己的封地内建立宗庙和相应的政权机构,各有自己的“氏”号。受封者成为这些别宗的始祖,他们的封地和爵位也有嫡长子继承,成为别宗的宗子,对周天子而言,他们是“小宗”。这种层层相属的宗法关系,使族权和政权合一,“宗统”和“君统”合一,“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贰宗,士有隶子弟,庶人工商各有分亲,皆有等衰。”各级贵族的等级制度,就是依据这种宗法关系来确立的,各有不同的政治地位和经济特权,形成奴隶制国家的宗法等级隶属的统治体制。

——摘编自朱绍侯、齐涛、王育济主编:《中国古代史》第5版上册

提示:宗法制度发源于氏族社会的父权大家长制;构成我国早期国家的重要政治制度,并在西周与分封制相结合,形成家国同构;宗法制度影响深远,贯穿中华历代专制王朝。西周时期宗法制与分封制相辅相成,密不可分。宗法制的实行确定了贵族之间的贵贱亲疏等级秩序,保证了嫡长子王位继承制的稳定,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统治阶级内部诸子、诸弟的继承权争端,成为巩固分封制的重要手段。“大宗”与“小宗”是相对而言,如周王子为天下的大宗,诸侯则为小宗;诸侯在封国内为大宗,卿大夫则为小宗。

【例题】7视角:西周宗法制度的影响(2023·北京延庆高二上期末·1) 【答案】B

著名学者王国维认为:“中国政治与文化之变革,莫剧于殷周之际。”

◎变动一:由“父死子继、兄终弟及”到“嫡长子继承制”

◎变动二:由“不嫌一姓之婚”至“始绝同姓之娶”

◎变动三:由“受命于天,天命恒常”到“皇天无亲,惟德是辅”

◎变动四:由“内服外服制”到“宗法分封体制”

图 1

据图 1 可知,“殷周之变”旨在(  )

A维系家国一体的格局               B弘扬传统的伦理道德

C满足政治统治的需要               D凸显西周的中央权威

【例题】8视角:王国维先生的“殷周之变”论(2023·山东济宁高二上期末·1) 【答案】A(例题7的变式)

王国维认为,夏商“诸侯之于天子,犹后世诸侯之于盟主,未有君臣之分也”,而西周初期“天子、诸侯君臣之分始定”。导致以上变化的原因是(  )

A君主专制制度的确立               B宗法分封制度的实施

C敬天保民观念的形成               D礼乐制度的逐渐废弛

3.礼乐制度

拓展阅读:(理解礼乐制度的内涵与功能;认识礼乐制度与分封制度、宗法制度之间的关联。)

西周的政治制度之一。西周初期,在周公主持下所制定的“周礼”,内容比较广泛,其中,除了有关政刑的各种制度之外,还有吉、凶,军、宾、嘉五礼,即有关祭祀、丧葬、军旅、朝觀盟会和婚冠喜庆等各种典礼仪式,以及宫室、衣服、车马等礼仪等级规定。配合这些典礼仪式,还要具备与之相应的舞乐,其核心内容是一套严格贯彻宗法等级制、分别亲疏贵贱尊卑上下的礼仪体系。周朝礼乐制度对维护当时的社会秩序、巩固王朝统治起到了重大作用,其中很多内容对后世也产生了深远影响。“礼”的作用一方面在于维系等级制度,规范各级贵族的行为,另一方面在于加强被统治阶级的统治。“礼”与“法”、“刑”既对立又相辅相成,非礼就是非法,犯法就要用刑。西周较为完备的礼乐制度反映了奴隶制极盛时代的某些特点。

一个社会不承认差异,就没有动力。但是一个社会只讲差异,不讲和同,就无法和谐。因此周公在“制礼”的同时又“作乐”,使“礼”与“乐”相辅相成。“礼”讲究差异,“乐”则讲究和同。讲得通俗一点,就是以音乐激起人们的共同情绪——喜怒哀乐,产生同类感,仿佛“四海之内皆兄弟”。

提示:一套严格贯彻宗法等级制、分别亲疏贵贱尊卑上下的礼仪体系。礼乐制度对维护当时的社会秩序、巩固王朝统治起到了重大作用,其中很多内容对后世也产生了深远影响。礼乐制度是维护分封制度、宗法制度的工具。

【例题】9视角:西周的礼制(2023·湖北高二上期末·1) 【答案】B

古人注重衣着整齐,“冠毋免,劳毋祖,暑毋褰裳(撩起下裳)”,只有“敬事”场合,方可祖露。行射礼时,“大夫与士射,祖縹襦(内衣外面套穿的短衣)”,“君在,大夫射,则肉祖”。这反映了西周(  )

A礼乐制度的普及化                 B礼仪形式的等级化

C人格塑造的自觉化                 D射礼服饰的贵族化

【例题】10视角:宗法制对君主专制的影响(2023·辽宁名校高二上期末·1) 【答案】B

在中国传统社会,祖宗崇拜、血缘亲情、伦理道德及由此衍生的心理上的从属感,成为专制王权操纵社会的工具,也是臣民文化的起点。材料反映了(  )

A家庭伦理是中国传统社会的核心准则

B君主专制是宗法向政治延伸的必然结果

C传统政治文化强化了王权的秩序认同

D等级秩序是专制王权不断强化的奠基石

4.商周政体中的原始民主制传统

拓展阅读:

周的统治者也称王。按照封建制度,周王是天下各诸侯的共主,各诸侯都有向他纳贡服役的义务,只是实际上许多诸侯国并不蕃屏王室,反而与之分庭抗礼。周王朝也有一套行政机构,有各种职官,这些职官往往由权贵之家世袭把持,形成世官制度。贵族的势力相当强大,对王权有一定限制。另外周代还保留了国人议事的制度,如遇国家大事,国君要征询国人的意见。

——摘编自马克垚主编:《世界文明史》

【例题】11视角:原始民主传统与商王的权威(2023·湖南永州高二上期末·1) 【答案】A

盘庚迁都时,面临着众多贵族和臣民的反对,他一方面召开贵族议事会和国人大会,反复向反对迁都的人做工作;但另一方面也敢于行施国王的权威,斥责、威胁那些试图抗命的臣下,扬言要“劓殄灭之,无遗育”,最终达到了自己的目的。这一结果体现了(  )

A商王权威的提升                   B原始民主传统荡然无存

C中央集权的发展                   D宗法血缘关系渐趋瓦解

【例题】12视角:国人暴动(2023·湖北荆州八县市高二上期末·1) 【答案】A

国人暴动后,卫国诸侯共伯和为各方诸侯所拥护,入周摄行天子事。而厉王之子太子静却遭受国人的围攻,在朝臣召公的竭力保护下才幸免于难。这一状况反映当时(  )

A宗法制遭受一定冲击               B平民阶层的斗争意识日益增强

C共和意识逐步深入人心             D原始民主传统制约了君主专制

 

例题答案解析:(下面对应例题题号)

1.【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启与支党攻益而夺天下”并结合基础知识可知,启与益争夺王权的斗争结果以启继位而告终,王位世袭制至此确立,“家天下”局面的正式开启,故选B项;禅让制的选拔标准是才能,材料涉及到的是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而非禅让制的完善,排除A项;分封制是西周为了稳固政权,开疆拓土的政治制度,材料仅涉及到王位的继承情况,没有明确诸侯与君主之间的权责,且分封制出现在西周时期,与史实不符,排除C项;嫡长子继承制是宗法制的核心,宗法制出现于西周时期,与史实不符,排除D项。

2.【答案】A【解析】从“商朝官制示意表”中,可能看出,内服官,即中机构职责分明,外服官,即地方官也是层级分明,说明商代的官制已经健全,具具有完整的体系,故选A项;从表中,我只看到各级官吏的设置即分工情况,无法判断其权力划分的情况,不能证明已经是专制的状态,排除B项;从表中,可以看到中央和地方各级官职的设置,却无法判断其官吏的来源和出身,无法说明官僚政治已经取代贵族政治,排除C项;根据所学可得,在商代外服官的权力很大,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王国,与商王是一种联盟关系,商王无法对其直接控制,排除D项。

3.【答案】B【解析】结合选必一第2页所学:商朝建立后,实行内外服制,商王直接控制内服王畿地区,王畿四周是外服,故选B项;禅让制是尧舜禹时期部落联盟首领的继承制度,排除A项;分封制最早出现于西周,排除C项;郡国并行制是汉初的地方行政制度,排除D项。

4.【答案】A【解析】据材料“‘自中丁以来,废嫡而更立诸弟子,弟子或争相代立’,从而造成‘比九世乱’、‘诸侯莫朝’的局面。殷商后期,兄终弟及制为父子相承制代替”,可知商朝前期没有严格的王位继承程序,导致“比九世乱”、“诸侯莫朝”的局面出现,殷商后期逐渐形成了比较稳定的宗法继承制度,说明嫡长子继承制渐趋形成,故选A项;秦代才正式形成中央集权,排除B项;商朝后期逐步形成嫡长子继承制,并不随意,排除C项;材料辛是嫡长子,所以继承了王位,贯彻了长幼有序,排除D项。

5.【答案】A【解析】分封制下,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诸侯有为周天子镇守疆土、随从作战、缴纳贡赋和朝觐述职的义务,通过分封制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与题干的朝觐制度及“虽然时间不同,但都是为了国家大政”相合,故选A项;集体商讨国家大事在西周之前就已形成,排除B项;“周王集权”不合史实,分封制下地方有相当大的独立性,排除C项;题干只提及诸侯朝觐天子的六种方式而已,未提及礼乐制度的其他方面,排除D项。

6.【答案】A【解析】在分封制中,周王通过“授土”、“授民”,使周的亲族、姻亲和功臣在新占领的土地上建立起一批新兴国家,如题干材料中的卫、鲁、燕等国,周人的势力范围不断扩大,从而形成“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心理认同,并推动了各地的经济文化交流,故A项正确;依据所学,西周分封制下,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实行的不是君主专制,故B项错误;根据分封制的规定,受封的诸侯在自己的领地内,享有世袭的统治权,具有很大的独立性,因而王室对地方实行的是间接控制而非直接统治,故C项错误;贵族世袭特权确立于夏商时期,分封制只是延续了过去的贵族世袭做法并有所发展,故D项错误。

7.【答案】C【解析】据材料可知,周朝时期确立起宗法分封制的政治制度为西周统治提供制度基础,确立惟德是辅的天命观为西周统治提供了理论依据,因此上述变化满足了政治统治的需要,故选C项;家国一体是宗法社会的特征,嫡长子继承制能够维系家国一体的格局,但是惟德是辅体现的是天命观的转变,排除A项;传统的伦理道德展开是在春秋战国时期,排除B项;西周时期尚未形成权力的高度集中,因此凸显中央权威的说法错误,排除D项。

8.【答案】B【解析】据材料“夏商‘诸侯之于天子……未有君臣之分也’,而西周初期‘天子、诸侯君臣之分始定’”可知天子与诸侯在夏商时未有君臣之分,到西周时开始有君臣之分,结合所学西周实行了分封制和宗法制,故选B项;秦朝时确立君主专制制度,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材料说明西周时天子与诸侯有君臣之分,反映了周天子与诸侯的关系,而敬天保民是指统治者尊崇天帝的教诲,爱护天下百姓,反映了周天子和百姓的关系,排除C项;西周礼乐制度在春秋战国时期逐渐废弛,排除D项。

9.【答案】B【解析】据题意可知,古人在不同的场合不同身份对于衣着都有不同的规定,这体现了礼仪形式的等级化,故选B项;不同场合有不同的着装规定,体现的是等级化,而不是礼乐制度的普及化,西周礼乐制度适用于贵族,并不是普及,排除A项;不同场合有不同的着装规定,体现的是等级化,而不是自觉塑造人格,排除C项;射礼服饰的贵族化是指射礼服饰越来越成为贵族独享的服饰,而材料是不同场合不同身份有不同的着装规定,体现的是等级化,排除D项。

10.【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中的“祖宗崇拜、血缘亲情、伦理道德”可知,题干内容与宗法观念有关,而从“成为专制王权操纵社会的工具”则能够明确宗法对专制统治的影响,故选B项;根据所学可知,“家庭伦理”是调整家庭成员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或准则,而材料并没有体现家庭伦理的作用,排除A项;根据所学可知,中国传统政治文化是指中国自周至清末所形成的政治文化,中国传统政治文化虽然对王权的秩序认同有影响,但是材料中没有涉及到,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宗法观念,而不是等级秩序,排除D项。

11.【答案】A【解析】据材料可知,盘庚迁都时,众多贵族和臣民因贪图安逸而激烈反对,盘庚反复向反对迁都的人做工作,并且扬言要“劓殄灭之,无遗育”,最终达到迁都的目的,说明盘庚王权威望提升,故选A项;“召开贵族议事会和国人大会,反复向反对迁都的人做工作”说明原始民主传统有所保留,排除B项;中央集权制度是在秦朝时期确立的,商朝时没有建立中央集权,排除C项;商朝实行兄终弟及或父死子继,宗法血缘关系依旧存在,排除D项。 

12.【答案】A【解析】据材料“国人暴动后……厉王之子太子静却遭受国人的围攻,在朝臣召公的竭力保护下才幸免于难”并结合基础知识可知,国人暴动以后,宗法制之下应该继承天子之位的太子受到国人围攻,而诸侯摄政,对于原有依据血缘进行继承观念的冲击,故选A项;平民阶层斗争意识日益增强,进而出现国人暴动,材料涉及到的是国人暴动的结果而非原因,排除B项;国人暴动后大臣共同执政以求和谐与和平,是共和意识的体现,但“深入人心”一词表述过于夸大,排除C项;周朝时期尚未形成君主专制体制,与史实不符,排除D项。

 

 

 

 

 

 

 

 

 

 

 

 

 

 

 

 

 

 

 

 

 

 

 

--

如果你对本书有任何修改建议或意见,请在下面留言。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网友评论共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