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中学历史教学园地>> 历史百科>> 中国古代史>>正文

《清明上河图》新考

下载点数:免费 | 作者:王开儒 | 点击数: | 评论数:0 | 更新时间:2004/03/04 09:25:00】

《清明上河图》新考


    《清明上河图》是闻名世界的伟大现实主义风俗画卷,系北宋末年画院待诏张择端所作,北宋灭亡后流落北方民间。南宋时,临安即出现仿品,但仿者根本看不到原作,只能凭传说、文字记载构图成卷。元、明、清三代,仿品形形色色,层出不穷。仅1945年从溥仪手中截获就有4本之多,当时专家竟把其中一仿本误定为真迹入藏。直到1950年冬,杨仁恺先生等人在东北博物馆库房的赝品堆里翻出有张著亲跋的《清明上河图》,经众专家鉴定,一致认定此本才是张择端《清明上河图》的真迹。

    1997年,唐山炎黄轩在北京故宫博物院众专家的帮助下,成功地复制了“迄今最接近原作真貌的复制真品”的《清明上河图》。在复制过程中,我发现该画在收藏中有两个问题,现写出与大家商讨。

    不该删的删了

    《清明上河图》20世纪五十年代归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1973年揭裱此画时,在画首约80厘米处删除了一块。当时的北京故宫博物院副院长杨伯达先生称:“卷首稍后,在汴梁市郊店铺林立的街衢上,一队扫墓后匆匆返回的轿骑,其前导的一马突然发情狂奔,在此惊险关头,一老翁赶忙抽身欲抱蹒跚学步的幼孙。原在老翁背后柱之旁残缺一大片,原绢已失,到明末清初揭裱时补绢余画一尖嘴立牛正在张口嘶叫,殊碍原画意境。故1973年新裱时揭下,留存归档,不再复原。”(荣宝斋画谱《清明上河图》序言)画中,作者笔下的马皆肢体粗大,耳小尾粗,鬃长下垂,耳间盖面。而骡子体壮似马,但耳稍大,尾较细,鬃直立不垂。而驴则体小耳大,头长腿细,尾细,立鬃且短,叫时嘴大张(只有驴嘴大张),在作者笔下各种牲畜分野清楚,动态刻画准确。而画中所谓的尖嘴立牛其实是艺术大师精心刻画的一头发情的壮年母驴。尽管年代久远,绢素残破,但发情母驴之神态毕肖,即便是接笔也是有据的。再看拴在斜对面铺下张嘴嘶叫,四蹄翻刨的牲畜,体小,耳大、立鬃不垂,正是一头公驴。

    这一段画意应为:在嫩柳初绿的道上,一富户十数人扫墓归来,男主人骑马,女主人坐轿,轿顶上插有杨柳枝条(点明了清明节)。这一行人在街口与也是扫墓归来的夫妻俩相遇。那丈夫头缠柳枝,赶驴在后。披斗篷的妻子骑公驴在前(已模糊),偏巧正与路边老者牵的那头发情母驴相遇(清明前后正值驴发情盛期)。那公驴狂奔扑向母驴,把主人掀翻在地,而那母驴即张大嘴嘶叫(发情驴独有习性),耳失常态,腰向上弓,尾巴稍夹,拼命挣向那公驴。牵驴老者吓坏了,一手狠拽缰绳,另一手忙招母驴前的小孩赶快躲避。那赶公驴的男人见妻子危险,惊慌地赶过来,旁人也呐喊救援。拴在斜对面铺前的公驴,也四蹄翻刨,张嘴嘶叫,铺人无不侧顾。而对面的两头牛却无动于衷。

    然而,由于故宫专家疏于农村生活,把公驴误判为马,把母驴曲解为尖嘴立牛,并认为殊碍画意,把巨匠的生花妙笔删成驴唇不对马嘴的残画。

    不该续的续了

    1994年12月5日的人民日报载:“11月29日从北京故宫博物院传出一则惊人的消息:在流传过程曾被裁截后半部分的国宝《清明上河图》,最近被……补全……”

    为什么要补呢?据续者讲是根据《中国书画》刘凌沧先生的《风俗画漫谈》一文中的一段话。这段话说张择端《清明上河图》“由城门而入城关,是画卷的第二个高潮,也是最精彩的部分……正当我们欣赏得入神时,画卷戛然而止了。据我推想,这幅名作经过千年的辗转流传,后半截已经佚失,或为奸商裁去,另成一卷出售牟利也是可能的。”

    实际上,早在1958年,当时的国家文物局长、著名学者郑振铎先生在《〈清明上河图〉的研究》一文中就称:“这个长卷到这里截然终止,令人有不足之感。根据后来的许多本子,《清明上河图》的场面还应该向前展开,要画到金明池为止。很可能这本子是佚去了后半的一部分。”同年,著名古书画鉴定家、故宫研究员徐邦达先生也在《清明上河图的初步研究》一文中称:“画卷到此截然而止,我疑心后面是割去了不少的……”辽宁博物馆名誉馆长、古书画鉴定家杨仁恺先生也称:“画卷在流传中确残了后半部。”

    正是由于这些专家的推测,才引来了补全卷,补全卷才被故宫博物院堂而皇之地收为藏品。

    那么,《清明上河图》究竟是不是一幅缺了尾部的残画呢?

    要研究这一问题,必须先研究《清明上河图》的主题,而要研究该画的主题,又离不开世所公认最权威的、与该画同时问世的、对汴京风俗人情记述详备的《东京梦华录》。

    该书在“清明节”一章中称:“……凡新坟皆用此日拜扫。都城人出郊……士庶填塞诸门,纸马铺皆于当街用纸衮叠成楼阁之状。四野如市,往往就芳树之下,或园囿之间。罗列杯盘,互相劝酬……各携枣锢、炊饼、黄胖、掉刀、名花异果、山亭戏具、鸭卵鸡刍,谓之‘门外土仪’。轿子即以杨柳杂花装簇顶上,四垂遮映,自此之日,皆出城上坟……”

    此文所述清明节汴京人填塞诸门到城郊去的活动,与该画题“清明”、“上河”相一致,可概括为“出郊”、“上河”、“赶集”、“扫墓”八个字。此八字即是《清明上河图》之主题。

    这幅不朽的风俗画是截取了水门以东至虹桥附近汴河两岸实际地理位置,以城关、虹桥、郊野、三段情节,以倒叙的形式,开卷是一队扫墓人归来,使情节逆向中部,而把情节的开头、人们在城内集结出城反作画卷的末尾,使情节逆向城外,由画卷两端向中部推进,恰恰在虹桥处形成高潮,以“上河”为中心描写汴京人清明祭扫的全部活动,完美、凝练地表达了八字主题。

    如果按郑振铎先生等所说,画面再延伸,和后仿本那样,穿城而过,再到城西13座桥之外的金明池,那么,画面要加长几倍,并且,主要内容是城内的楼阁、闹市,这岂不与士庶填塞诸门出郊、上河、赶集、扫墓的主题相违背!忘记了凡过清明节人们都是出城、出村到野外祖茔去祭扫。进城是文不对题。显然,这是没有读懂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

    并且,《清明上河图》画后紧衔着张著、张公药、郦权、王(左石右间)、张世积5人的跋,这5人都是北宋臣民,与张择端是同时代人,且熟悉旧都风物,是汴京兴衰的见证人,他们的跋是《清明上河图》的忠实写照,他们不约而同地证明该画所描绘的就是水门以东虹桥附近的汴河两岸的风光,而没有城内的高楼、闹市,更没有金明池,与《清明上河图》所画内容完全吻合,雄辩地证明了《清明上河图》的画面完整无缺。

    不论把旷世绝唱删成驴唇不对马嘴的残画,还是把原本完美无缺的人类艺术奇迹宣布成残画,随意续貂,都是极不妥的,因此,亟应尽快恢复《清明上河图》之原貌,才无愧于祖宗,无愧于子孙,无愧于全人类!

1、所有下载的附件请用最新版本的软件打开,如用旧版软件,可能会导致打不开。

2、用户一个月内下载同一个资料不会重复扣点。包年用户如有多个用户下载同一份资料只会计算一份。

3、下载的文件如果无法解压,或者解压后里面的文件夹为空,请下载2345解压软件。

4、所有下载的文件除非经过许可,不得上传到别的网站、博客、QQ群等,否则网站将封锁账号和IP。

5、其它下载问题请QQ咨询:228280228。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网友评论共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