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中学历史教学园地>> 教研教改>> 教学研究探索>>正文

素养·课魂·取舍——以新教材《寻求国家出路的探索和列强侵略的加剧》试教为例

【编号:239602 |下载点数 :免费 | 作者:佚名 - | 评论数:0 | 更新时间:2020/12/10

素养·课魂·取舍 ——以新教材《寻求国家出路的探索和列强侵略的加剧》试教为例 曹   磊      嘉兴市秀州中学      为深入探索基于核心素养的历史学科教学新范式,嘉兴市高中历史学科基地组织了二十位研究生学历教师进行了“新教材试教”教学研究与展示活动。赛后,笔者结合对新课标及本节课内容的研读、思考、试教及之后的专家点评和试教反思,写了这篇论文,主旨是想通过这一系列的新教材试教实践,在“素养涵育·课魂引领·教材取舍”三个方面抛砖引玉,引起大家的关注和更为深刻的讨论。   一、素养涵育 (一)育之有理 本课教材前后跨度7页,共分为4个子目,如果不转变教学理念,用1个课时来完成以前用6-7课时才能完成的教学任务显然不太现实。就教情而言,自上轮课改至今十多年的专题史模块下,“多课时、重知识、考细节”的现状很难适应新课标对我们一线教师提出的更高要求——教师需确立新的知识观、教学观和评价观,从知识本位转变为素养本位,努力将学生对知识的学习过程转变为培养核心素养的过程。就学情而言,学生在初中时对“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甲午中日战争”的基本概况已有所了解,课堂上所要掌握的是能将这些重大史事放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框架下,认识事物发生的来龙去脉,梳理其内在关联,而这正是时空观念的题中应有之义。 (二)育之有度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涵育是一个持续提升的过程。高一学生刚接触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尚处于了解和初步涵养阶段,五大核心素养不宜全部同时培养、平均着力,也不宜每个素养的四个层次都要在一节课内落实到位。因此,本节课重点涵养史料实证和时空观念核心素养,以学业质量水平要求的1、2等级为目标。 (三)育之有法 学生要具备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还离不开教师在历史课堂上提供有效的学习方法。就本节课所要涵育的史料实证而言,笔者引导学生完成了一个史料研读的环节。 材料1:“生杀由天子,诸官莫得违。”“王独操威柄,谗邪遁九渊。”                        ——洪秀全《幼学诗》 材料2:凡东王、北王、翼王及各王驾出,侯、丞相轿出,凡朝内军中大小官员兵士如不回避,冒冲仪仗者,斩首不留。 ——张德坚《贼情汇纂》 材料3:进入南京后,“人间天国”迅速封建化:君权神授、三纲五常、政治等级森严……以多数人的卑贱来衬托少数人的荣光是确然可见的。天下男子的兄弟之情和天下女子的姊妹之情早已被忘得干干净净。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笔者先口头介绍史料的类型、获取渠道,然后介绍第一手史料和第二手史料的概念,接着让学生判断三则材料哪些属于第一手史料,哪些属于第二手史料,并说明理由(主要依据史料产生的时间)。在此基础上,推测哪种史料的价值更大一些(第一手史料)——难道第一手史料就一定可靠吗?——引导学生认真观察材料2和1 的区别(“贼”,站在太平天国的对立面)——会有怎样的倾向或可能?(不客观公正,甚至歪曲事实)——先借助材料1这个出自太平天国最核心的领导人的史料进行互证——两者在强调森严的政治等级秩序上是一致的——真实性可靠。作为第二手史料的材料三也可以用这种方法证明它的真实可靠性。哪些材料属于历史叙述(材料2)哪些属于历史结论?(材料3)——作为第二手又是结论性的史料有何价值?——(在真实性可靠的前提下,可以方便我们更加全面地了解太平天国理想早已在开始之处就已逐渐从内部破裂)。通过这一环节,学生加深了对“论从史出”“孤证不立”的理解,更对涵育史料实证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 为了涵育时空观念,笔者还补充了两个环节。环节一,让学生结合“太平天国运动形势图”和“甲午中日战争形势示意图”简要描述二者的概况,并完成纵向时间轴(左图右轴)。环节二,将洋务运动置于19世纪60-90年代的国际视野下,观察和对比此时期的西方和日本,学生能够发现这一时期,中、西、日三方实际上是在近代化的道路上进行着一场生死时速的赛跑,进而认识到三方在近代化的程度和速度上的不对等,再进一步深刻体会到洋务运动的局限性。通过这两个环节,笔者对学生的时空观念实现了层层深入地涵养。  二、课魂引领 核心素养是总目标,一节课的目标制定和落实还有赖于课魂的引领。课魂,不仅是一节课的主线,更应当是能够统领一节课的主要教学目标,应当能在较高层次上体现出一节历史课的价值。正如赵亚夫先生所说, “一节历史课如果失去了灵魂,内容再生动、丰富都是摆设”。 (一)教学目标 一节课的教学目标是制定该节课课魂的前提条件之一。因此,笔者结合新课标、新教材、教情学情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运用时空定位,了解不同人群为寻求国家出路而不断探索的时代背景。结合历史地图,概述太平天国运动概况,标识洋务派创办的重要企业。 2.通过对太平天国理想能否实现的史料分析,认识太平天国纲领的阶级和时代局限性,加深学生对“论从史出”和“孤证不立”等史学原则的理解,基于这种方法涵养学生的史料实证素养。 3.通过纵向比较和细节对比,帮助学生认识到洋务派将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付诸实践,并取得了较大成就;通过横向比较,帮助学生认识到中国在近代化的道路上无论是在程度上还是在速度上都与西方存在着较大差距,借此拓展学生的国际视野并涵养学生的时空观念。 (二)课魂制定 基于对新课标和教材内容的仔细研读和教学目标的确定,笔者发现民族危机不断加剧是本节课的时代背景,洋务运动是本节课的主干知识,爱国精神是本节课的题中应有之义。因此,笔者将课魂制定为:感悟洋务派救亡图存的努力。 (三)课魂实施     基于所确定的课魂,加上社会各阶级救亡图存的探索有时间上的先后相继,笔者决定以“救亡图存的中国梦”为线索来串起整节课,并分为三个环节来展开课堂教学。 第一环节:“天国梦:农民政权的昙花一现”。共分成三个部分:1.天国梦想;2.天国追梦;3.天国梦碎。其中,第一部分主要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理想追求;第二部分熟悉太平天国运动的概况;第三部分,侧重涵养史料实证素养。本环节小结:农民阶级的平均主义理想无法完成救亡图存的任务,引出第二环节。 第二环节:“洋务梦:近代化的艰难起步”。共分为四个部分:1.危机下的自救运动;2. 思想上的中体西用;3. 实现中的求强求富;4. 赛道上的生死时速。 其中,第一部分,快速了解洋务运动的时代背景;第二部分,分析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和努力方向;第三部分,介绍洋务运动在近代化道路上取得的成绩;第四部分,拓展国际视野,认识洋务运动的局限性,为接下来的边疆危机、甲午战败和列强瓜分狂潮埋下伏笔。 第三环节:“系列梦:瓜分潮后的不断探索”,作为结尾升华主题,并借此引起学生要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的共鸣。 三、教材取舍 新课标与新教材带来的“课时少与教学内容多的突出矛盾”,要求我们必须在坚持涵育学生核心素养为目标和课魂引领课堂教学的前提下,对教材进行合理取舍。“对教材进行合理的取舍,并不是随意删减教材的内容,也不能认为只是为了减轻学生负担。一般而言,要围绕教学主题展开,要结合课标、教学内容和学情等因素的实际需要,做合理的取舍。”总之,应做到取舍有道、科学处理。 (一)取之有道 新课标的要求是本节课进行教材取舍的前提条件。教学内容多是新教材的突出特点之一,但不意味着所有的内容都是主干知识。因此,在备课时就必须以新课标为依据,紧紧围绕教学目标选择最能突出本节课教学主题的主干知识进行设计。就本节课而言,主干知识应该是洋务派为寻求国家出路所作的探索及其局限性。洋务运动始于镇压太平天国运动期间,并开启了中国的近代化,代表着世界发展趋势。而且正是由于洋务运动的开展和取得的成就,才使得中国应对边疆危机时能取得一定程度的成功并能够打一场以海军出场为标志的“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在形式和内容两个方面都带有近代意义的对外战争”。但也正是由于其指导思想“中体西用”的局限性,才在近代化的道路上输给了日本,最终导致中国在甲午战争中的惨败,并引发了列强瓜分中国的民族危机。 除了必须要取的主干知识之外,还应适度地选取教材中的一些插图甚至补充一些历史细节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对“时代和阶级局限性”的理解。例如,教材中有一副“外国人当时画的天平军在九江湖口与清军作战图”。笔者首先让学生来确认哪一方是清军?学生顿时就很感兴趣,答案和理由不一。经过对双方旗帜的辨认,学生最终够判定右边军队是清军。进而引导学生观察清军的阵营里有大批使用洋枪的外国人,中外势力的联合绞杀是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最终原因,学生的认识便成水到渠成。 (二)舍之有理 所谓“舍”,就是要将会冲淡教学主题的、学生已知的,或是一节课内由于学习内容过多学生难以全部掌握的,以及对说明教学主题作用不大的内容舍去。所舍的内容主要是“枝叶”和“负担”。 就新课标而言,相对于“认识洋务派为挽救危局所作的努力及存在的局限性”这一主干知识,“晚清时期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事迹”就是“枝叶”。     就学情而言,高一学生在初中时就对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衰过程、甲午战争始末和瓜分中国的狂潮已经有所了解,因此在教学设计中也属于“枝叶”。 就史学界研究而言,多数史学家对《天朝田亩制度》《资政新篇》,甚至对整个太平天国运动没有太高的评价,因此占用较多时间去分析《天朝田亩制度》《资政新篇》反而会冲淡教学主题,也会带来学习负担,故也应将其视作“枝叶”处理。 (三)科学处理 基于新课标、教材、史学研究和学情分析出的主干知识无疑是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的重点。但是,分析出的这么多“枝叶”和“负担”也不能随意删减、一概不讲,而是要通过一定方法或环节将它们有机地融入到各个教学环节中去。 比如,可以通过完成学案的方式让学生在课前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第二次鸦片战争、洋务运动、19世纪下半叶的边疆危机、甲午战争和瓜分中国狂潮等重要历史事件以及晚清时期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事迹,为主干知识的课堂学习节省时间和做好知识储备。再比如,也可以在课堂上让学生结合“太平天国运动形势图”描述运动概况,既可以快速熟悉初中时已经学过的内容,也可以熟悉并学会利用地图,为涵养时空观念奠定基础。还可以这样,在学生课前了解边疆危机与甲午中日战争的基本概况的基础上,在课堂上引导他们将清政府一方面能一定程度上解决边疆危机而另一方面又惨败于甲午战争的原因融入到对洋务运动的进步性与局限性的分析环节中去。最后,在完成主干知识的课堂教学之后,还可以让学生完成这样一份课后作业:概述19世纪中后期列强侵略加剧的原因、表现及破坏。通过完成这份课后作业,学生既可以加深对洋务运动局限性的理解,也可以自主学习“瓜分中国的狂潮”这一子目的内容,并为下节课的学习铺垫背景知识。
数据加载中,请稍后···

查看全部内容需要下载哦~

--

1、所有下载的附件请用最新版本的软件打开,如用旧版软件,可能会导致打不开。

2、用户一个月内下载同一个资料不会重复扣点。包年用户如有多个用户下载同一份资料只会计算一份。

3、下载的文件如果无法解压,或者解压后里面的文件夹为空,请下载2345解压软件。

4、所有下载的文件除非经过许可,不得上传到别的网站、博客、QQ群等,否则网站将封锁账号和IP。

5、如果该资料侵犯了你的版权,请第一时间联系网站,网站将核实以后将第一时间删除。

6、其它下载问题请QQ咨询:228280228。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网友评论共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