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中学历史教学园地>> 历史百科>> 中国古代史>>正文

《芈月传》服装犯常识错误

【编号:77340 |下载点数:免费 | 作者:未知 - | 评论数:0 | 更新时间:2015/12/11

《芈月传》服装犯常识错误

古装剧《芈月传》开播不久,剧中人物服饰华美、巍峨高冠,走马灯般亮相。由于该剧是根据秦宣太后历史改编而成,不属于架空历史,难免被眼尖的观众挑出刺儿来。昨日,南京服饰史学者、金陵老年大学文史系教师黄强对扬子晚报记者表示,该剧服装造型与战国末期至秦朝的装扮颇有出入,甚至犯了不少张冠李戴的常识错误。

错误1

赵文瑄的冕冠垂旒搞错啦

周代盛行冕服制度,冕服中的冕冠,就是君王头上戴的有护板的冠。冕服制度,周代已具备规模。冕冠上的垂旒数由冕的种类与戴冕者身份来确定,有三旒、五旒、七旒、九旒与十二旒等。衮冕十二旒,每旒十二颗玉,以五彩玉为之,用玉二百八十八颗(前后两面);鷩冕九旒,用玉二百一十六颗;毳冕七旒,用玉一百六十八颗;絺冕五旒,用玉一百二十颗;玄冕三旒,用玉七十二颗。戴十二旒者为帝王,诸侯、卿大夫、大夫,只能九旒、七旒、五旒。垂旒的数量与身份是对应的,垂旒多的,说明官位大,品级高;垂旒少的,官小品低。因此不管官员认识不认识,通过冠冕的垂旒,就可以看出官位高低,对于从事服务、保卫工作的侍从来说,尤其重要。一眼就辨别出大官、小官,引导时很方便,享受不同等级服务时,也不会出错。在黄强看来,《芈月传》中,赵文瑄饰演的楚威王戴冕冠,但是垂旒不对。君王垂旒前后各12,每旒12颗玉。“我数了一下是11垂旒,而且旒珠不是玉,远远不止12颗,是三十几颗。历史上没有这样的垂旒。”

错误2

冕服少了“十二章纹”

上古时期冕服上绣有十二章纹。周代冕服多为玄衣、纁裳,上衣颜色象征未明之衣,下裳表示黄昏之地。集天地之一统,有提醒君王勤政的用意。衣服上绣日、月、星辰、山、龙、华虫、宗彝、藻、火、粉米、黼、黻十二章纹。十二章纹的色彩,根据典籍,山龙纯青色,华虫纯黄色,宗彝为黑色,藻为白色,火为红色,粉米为白色;日用白色,月用青色,星辰用黄色,因此有白、青、黄、赤、黑五色,绣之于衣,就是五彩。古代帝王在最重要、最隆重的祭祀场合下,穿十二章纹的冕服。依照礼节的轻重,冕服及其章纹有所递减。王公贵胄,文武百官的礼服(冕服)及其章纹也依次递减。王的冕服由山而下用九章,侯、伯冕服章纹由华虫以下用七章,子、男冕服由藻以下用五章,卿大夫冕服由粉米以下用三章。但《芈月传》中,没见到十二章纹。没有十二章纹的服饰,就不符合冕服制度。

错误3

战国妃嫔不流行“高髻”

黄强说,西周战国至秦汉时期,皇后、嫔妃有相应的服饰,及冠饰、发髻。《芈月传》在冠饰加上了很多金饰品、珠翠,这不符合时代特点。“战国至秦代的女性发髻,高髻并不普遍,高大、巍峨的发髻始于汉代末年,魏晋时期则趋向鼎盛,而且创新了更为高大的发髻,比如说飞天髻、随云髻等。有的发髻高约一尺。”比如盘桓髻形制为梳綰时将发掠至头顶,合为一束,盘旋成髻,远望如层层叠云。始于汉代,盛行于六朝,沿袭至隋唐。逥心髻形制为发盘旋于顶,呈高耸状。郁葱髻,形制推测为发成蓬松装,如树木郁郁葱葱状。黄强表示,《芈月传》将魏晋时期的高发髻移植过来不妥。商代的女性发髻特点是总发于顶,脑后垂辫,至春秋战国、秦代,大致沿袭,虽有变化,很少有高髻,有的也是椎髻(注意不是高髻),即在脑袋后面多出一块髻。秦代以降至汉代,则流行堕马髻。完全没有魏晋时期借助木头、假发套制造出来的非常高大的发髻(高髻)。

此外,珠翠、点翠等工艺,大致在宋代才有,宋代皇后有凤冠,明清更盛。战国至秦汉时期,皇后、嫔妃的冠饰没有那么复杂

1、所有下载的附件请用最新版本的软件打开,如用旧版软件,可能会导致打不开。

2、用户一个月内下载同一个资料不会重复扣点。包年用户如有多个用户下载同一份资料只会计算一份。

3、下载的文件如果无法解压,或者解压后里面的文件夹为空,请下载2345解压软件。

4、所有下载的文件除非经过许可,不得上传到别的网站、博客、QQ群等,否则网站将封锁账号和IP。

5、如果该资料侵犯了你的版权,请第一时间联系网站,网站将核实以后将第一时间删除。

6、其它下载问题请QQ咨询:228280228。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网友评论共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