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中学历史教学园地>> 高中旧教材>> 旧教材高考>> 高三复习试题汇总>> 试卷讲评>>正文

近三年德州市期末试题分析(学案)

【编号:138637 |下载点数:免费 | 作者:wctjq0534 - | 评论数:0 | 更新时间:2019/01/22

教学目标:归纳2016-2018年德州市必修三期末试题分值分布、考点分布的特点,总结试题考法、分析错题原因、补充重点背诵内容。重点:试题考法总结、分析错题原因

2016-2018德州市期末试题分析

 

主讲人:李兆勇

教学目标:归纳2016-2018年德州市必修三期末试题分值分布、考点分布的特点,总结试题考法、分析错题原因、补充重点背诵内容。

重点:试题考法总结、分析错题原因

一、分值分布

单元

年份

第一单元

第二单元

第三单元

第四单元

第五单元

第六单元

2016

10+25=35

8

10+15=25

4

8+12=20

8

2017

10+22=32

8

8+20=28

4

12+10=22

6

2018

12+15=27

6

12+10=22

4

10+12=22

4+15=19

 

思考:近三年德州市期末试题分值在单元中的分布有哪些特点?

 一、分值分布不均衡
二、单元分值基本稳定

 

二、考点分布

 

1、分组说出每题的考点:

 

 

 

2、近三年德州市期末试题考点分布有哪些特点?(编排顺序、考查频率)

  

 (1)按照教材目录顺序编排。
(2)重点内容年年考,考点角度有变化。
(3)二卷已考查内容,选择题就不会出题。
(4)25题:中国古代思想或与西方近代思想共同考查。
(5)26题:中国近代思想和西方近代思想轮流考。
(6)27题:主要考查西方近现代科技的背景、特点、影响。

 

 

三、考法总结

提示:依据设问、选项总结

考法一:

考法二:

考法三:

 

 

 

 

 

四、错题回顾

1、(2016年第8题)历史学家钱穆以为,“总之,古代中国在宋以前,文学艺术尚是贵族的、宗教的,而宋兴以来则逐渐流向大众民间,成为日常人生的。”以下能作为该观点依据的是

A.汉赋与元曲       B.话本与小说

C.彩陶画与汉赋     D.风俗画与文人画

 

变式题:

历史学家钱穆认为:“古代中国在宋以前,文学艺术尚是贵族的、宗教的,而宋兴以来则逐渐流向大众民间,成为日常人生的。”推动这一转变的主要原因是

A.中央集权的加强    B.程朱理学的兴盛

C.城市经济的发展    D.科举制度的完善

 

2、(2016年第12题)学者坎迪斯·古切尔在《全球文明史》一书中说:“它代表了反对中世纪基督教背景的欧洲文化记忆系统的‘再生’,欧洲的思想家被希腊罗马作家所鼓舞,被那些世俗的、不神圣的、人文主义的、不以上帝为中心的价值观所鼓舞,以理性为基础,而不是以基督教信仰为基础。材料中的“它”指的是

A.启蒙运动     B.文艺复兴  C.宗教改革     D.科学革命

 

变式题:1、某学者认为:他们摆脱了对上帝的恐惧,但是仍然对神表现出尊敬的态度。他们嘲笑六天创造世界的观念,但是仍然相信宇宙是上帝按照理性计划设计的完美结合的机器,是人类水久居住的场所。“他们”是

A.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家             B.宗教改革的发起者

 C.启蒙运动时期的思想家            D.进化理论的倡导者

 

2、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的相同点是    

崇尚理性和科学的结合   B.批判罗马天主教的愚昧统治

C.坚持国家权力高于教会   D.设计了未来理想的社会制度

【补充】近代欧洲三次思想解放潮流兴起的根本原因:资本主义的萌芽、发展,资产阶级力量的发展、壮大。这三次思想解放潮流各自具有的特点:文艺复兴:以复兴古希腊、罗马文化为名,以人文主义为旗帜,提倡人性,反对神性,倡导个性解放。宗教改革:以宗教改革为形式进行反封建斗争,挑战教皇为首的宗教权威,以反映时代特征的宗教理论实行宗教改革。启蒙运动:斗争矛头直指封建专制,提出“天赋人权”、“三权分立”、“主权在民”,宣扬资产阶级的自由、平等、博爱。

 

3、(2017年第11题)文艺复兴时期的很多艺术大师都是在教廷的庇护下进行文化的创新活动。米开朗琪罗、拉斐尔直接为教廷的宗教艺术献出了他们天才的创造力。伊拉斯谟甚至公开声明:“任何时候我都不与《圣经》和教会的神圣权威相抗衡,我愿使我的理智在所有的事上都服从这个权威。”这反映出

A.文艺复兴并未反对神学世界观       B文艺复兴推动了宗教改革.

C.人文主义者与封建势力的对立       D.人文主义者并未触及基督教的根基

 

4、(2017年第18题)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民族主义情绪在中国蔓延,这一时期最著名的民族主义领袖是孙中山。孙中山的基本思想总结为“三民主义”,即号召消灭外国人的特权、实现民族统一、发展经济和建立以普选制为基础的民主共和国。

A.辛亥革命奠定了理论基础           B.以民族主义为思想核心

C.推动了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发展   D.成为国共首次合作的政治基础

 

变式题:孙中山曾指出:“今日共和告成,措施自由,产业勃兴,盖可预卜。然不可不防一种流弊,即资本家将从此以出是也”,习近平则提出了新时代“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位一体”发展目标,他们共同主张

A.重视公有经济,反对私人资本   B.抓住历史机遇,大力发展生产

C.倡导市场经济,防止两极分化   D.发展社会经济,倡导社会公平

 

5、(2018年第5题)王阳明认为,致良知必须实地用功,为学不能与为政任事分离,经世求治成为其立心、立功的基本生活目标。由此可知王阳明:

A.以致良知为思想核心     B.提倡“学思结合”的学习方法

C.具有强烈的功利思想     D.具有“经世致用”的思想色彩

 

变式题:王阳明提出“我的灵明,便是天地鬼神的主宰。天没有我的灵明,谁去仰它高?地没有我的灵明,谁去府它深?”等主张。据此可知,王阳明

A.主张格物致知          B.反对“天人合一”

C.关注人的主体地位      D.主张克服私欲

 

6.2016年第25题)(1)据材料一和历学知识分析稷下学宫发展到鼎盛的社会条件及“学术争鸣”的意义。(10)

 

 

7、(2017年第26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

历史学者董小燕曾指出,某一时期的特定文化(主要是指精神文化)既是时代的产物,也是本民族长期积累的结果,是民族性和时代性的统一。

——董小燕《中国传统文化对法国启蒙运动的影响》

请结合西方近代思想发展的相关史实对材料中的观点进行探讨。(可以赞同、反对材料中的观点或提出修改意见。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

 

五、 重点背诵

1、儒家思想是如何趋时更新的?(P18

2、西方近代思想史如何继承发展古希腊人文主义的?

3、西方近代三次思想解放运动的背景、实质、目的、内容、影响。

4、西方近代科技产生、发展的原因及与中国古代科技的差异。(P46

5、近代思想解放与近代科技产生、发展的关系。(P46

6、牛顿经典力学的标志、内容、特点、地位、影响。

7、达尔文进化论的诞生时间、影响。

8、中国近代向西方学的背景、历程、特点。

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对宗教的态度

 

  论文摘要:文艺复兴中的人文主义者和宗教改革中的新兴资产阶级都是天主教徒,都没有放弃天主教,都把斗争矛头指向天主教,都反对宗教桎梏,都没有要推翻或打倒天主教的统治。

  论文关键词: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宗教

  首先来探究文艺复兴中的人文主义者对宗教的态度。

  从人文主义者与宗教的关系来看,人文主义者大多是正统的天主教徒,不反对宗教,也不反对罗马教廷对西欧世界至高无上的统治地位,至少在形式上保持了对教会的忠诚。人文主义者与旧势力有着更多的政治上、经济上的联系。文艺复兴时期的很多艺术大师都是在教廷的庇护下进行文化的创新活动。文艺复兴之父彼特拉克深受阿维农教皇的宠信,享受教会产业的收入。米开朗琪罗、拉斐尔直接为教廷的宗教艺术献出了他们天才的创造力。伊拉斯谟更是为封建统治阶级所宠爱,他与英王亨利八世、德皇查理五世、法王弗朗西斯一世以及一些红衣主教均亲密往来,友善相处。伊拉斯谟甚至公开声明:“任何时候我都不与《圣经》和教会的神圣权威相抗衡,我愿使我的理智在所有的事上都服从这个权威。”

  罗马教廷对人文主义者也持庇护态度,嬉戏于人文主义者的嘻笑怒骂之中。人文主义运动是一个世俗化的运动,而在政治上、经济上已经世俗化了的教会,是不会感到精神文化的世俗化会给他们带来什么危害的。人文主义者崇尚奢华、提倡追求自由、幸福和物质享受,正适合穷奢极侈的教廷统治者的胃口。教皇和神职人员一时成为推崇古典文化、收藏古董的狂热者;梵蒂冈成为人文主义活跃的中心;教皇尼古拉五世、西克斯特斯四世、列奥十世等等都是人文主义运动的经济赞助者。

  在宗教改革初期,人文主义者也曾热情地支持宗教改革对教廷的攻击,但是,他们只希望看到教会内部温和的改革。所以当宗教改革深入到否定教廷及教皇最高权威之合法性时,当路德公然树起反叛罗马教廷的大旗并与之决裂时,绝大多数人文主义者便纷纷与宗教改革分道扬镳,站在罗马教廷的立场上,对宗教改革进行指责。伊拉斯谟写信给教皇列奥十世表白自己:我与路德素不相识……,没有谁比我更痛恨暴乱。

  由此可见,人文主义者大多是正统的天主教徒,更重要的是他们在经济上、政治上和天主教会等旧势力有更多的联系,因而绝大多数人文主义者并未放弃天主教,走上和教会决裂的道路。而随着宗教改革的深入,人文主义者站到了罗马教廷的立场上,对宗教改革进行指责,也反映出人文主义者同天主教会的复杂关系。

  从文艺复兴的文学内容来看,但丁的不朽名著《神曲》通过对地狱、炼狱和天堂中各类人物的描写,抨击教会的贪婪腐化,歌颂自由的理性和求知的精神,要求思想解放和宽待异教;人文主义之父彼特拉克的《歌集》,歌颂了对恋人劳拉的爱情,摆脱了教会禁欲主义的束缚,表现了人文主义者以个人幸福为中心的爱情观。他猛烈抨击罗马教廷,比之为“野蛮凶狠的庙堂”、“邪教徒的寺院”。薄伽丘的《十日谈》揭露和讽刺了天主教僧侣和封建贵族腐朽糜烂的生活,他们的卑鄙、虚伪和残暴,批判了封建教会的阶级不平等和男女不平等,赞美了现世生活和青年男女的爱情,描写了商人、手工业者的智慧和勇敢,反映了新兴市民阶级对禁欲主义的反抗。

  仅仅管窥文艺复兴的文学内容,人文主义者对宗教的态度就可见一斑。文艺复兴把斗争的矛头主要指向天主教会,宣传资产阶级的人性论和人道主义,强调人性;他们认识、揭露和批判天主教会和教皇的腐朽、罪恶,反对教会的禁欲主义,反对神和神权,要求把人、人性从宗教的桎梏中解放出来。但并未放弃天主教,并没有触及基督教的根本理论及其赖以存在的根基,更没有要推翻或打倒天主教的统治,而是表现为一种世俗化、人性化的理想。人文主义者乐于接受教皇和教会的豢养,对教会势力抱和解的态度,不愿走上宗教改革的道路。

  我们知道了人文主义者对宗教的态度。再来探究宗教改革中的新兴资产阶级对宗教又持何种态度?

  在宗教改革中,新兴资产阶级的代表马丁•路德要求改革教会,主张只要有虔诚的信仰,灵魂便可以获得拯救;每个基督徒都有直接阅读和解释《圣经》的权利,而不是盲目听从教会和教皇的说教。简化宗教仪式,否定罗马教廷的权威,坚持国家权力高于教会,以建立适应资产阶级发展要求的基督教新教派。

  尽管宗教改革沉重打击了西欧的封建势力,摧毁了天主教会的精神独裁,为西欧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解除了精神枷锁,开辟了道路。但是新兴资产阶级把宗教作为反封建斗争的外衣,利用了宗教,最终还是承认“神”的存在(指精神、意识领域内的)。路德从来没有认识到教会与国家分离的重要性,他把德意志君主和贵族看作是教会的天然的保护者;在国家问题上他认为君主的权威是神授的。他反对叛乱,反对人民推翻封建制度及其精神统治的工具——天主教会。

  所以宗教改革中的新兴资产阶级对宗教的态度是反对天主教会的宗教特权,冲击了天主教会,打破了对罗马教会的迷信,但是只是“改革”,不是“革命”,也不是推翻或打倒天主教的统治。

  综上所述,文艺复兴中的人文主义者和宗教改革中的新兴资产阶级都是天主教徒,都没有放弃天主教,都把斗争矛头指向天主教,都反对宗教桎梏,都没有要推翻或打倒天主教的统治。

  参考书目:

  1、《历史学习》2003年第11期余祖孝《人文主义者还信仰天主教吗?》

  2、《历史学习》2000年第5期范卫平《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在反封建方面有何不同》

  3、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上卷

  4、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必修3

 

文艺复兴的“理性”与启蒙运动的“理性”辨析

姜雅莉  安徽省淮北市濉溪中学

必修三《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一课提到文艺复兴的内容之一是崇尚理性,又指出启蒙运动的核心是理性。学生和很多老师对这两个“理性”很困惑,不知道怎么理解它们的涵义,如果相同,作为不同历史阶段、侧重点不同的两场思想解放运动的重要内容,本身就好像是一个矛盾的存在;如果不同,区别又在哪里。事实上,这两个“理性”在不同时期的涵义确实是不同的,下文将阐释之。

  一、文艺复兴的“理性”

  岳麓版教材认为:“理性”一词有多种解释,一般是指看待社会与自然现象的一种科学态度,这就是实事求是,独立思考,追求真理,谦虚务实;也指认识事物所应坚持的逻辑思维方法。此处所给的两种解释,并不是完整地阐释文艺复兴的“理性”或启蒙运动中“理性”的含义,也不能理解为全部适合于文艺复兴的“理性”和启蒙运动的“理性”,而是在不同阶段,涵义各有侧重,前一种“理性”是文艺复兴时期的含义,后一种是启蒙运动时期的“理性”。

  从文艺复兴的文化基础来看。文艺复兴借助古希腊罗马文化为当代寻找理论支撑。古希腊人思考世界万物,人文主义精神开始萌芽,现在所用“哲学”一词起源于古希腊,本意是“爱智慧”。希腊先哲为了追求智慧,孜孜不倦,前赴后继。智者学派主张“人是万物的尺度”,是指人对周围世界的了解程度,即人掌握的知识,强调了人的价值,突出了人的智慧与价值标准。苏格拉底提出“美德即知识”,还发明了一种求知途径“精神助产术”。这种崇尚知识的理性精神为后世所景仰。亚里士多德学识渊博,在众多领域达到了专家级水平,被誉为百科全书式的学者。由此可见,文艺复兴推崇的古希腊人文主义,主要指对人和人类社会的了解,这种理性精神主要指知识。罗马法中体现的公平正义理念和对人天然具有某些共性的判断,也是一种知识的体现。只不过这种知识是抽象概括出来的,为文艺复兴时代的思想家所欣赏。文艺复兴再现了古希腊罗马文化,予以发展并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如提倡追求幸福和物质享受,崇尚理性和科学,“宣称理性是‘人的天性’,‘知识是快乐的源泉’,‘知识就是力量’”。[1]

  从文艺复兴的内容看。从“文学三杰”、“美术三杰”到欧洲的拉伯雷、塞万提斯等人的作品来看,无不体现了对人类社会和身边自然世界强烈的求知欲。在这场洪流下面,隐藏着对时代的深入了解,对未来人的力量的渴望。这一切是知识的支撑,也是人类理性的体现。彼特拉克提出以“人的学问”代替“神的学问”,拉伯雷在《巨人传》中“融入了天文、地理、气象、航海、生物、人体生理、医药、法律、哲学、语言等大量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方面的知识,显示了作家学识的渊博,更体现了作品的贯穿思想——‘使人的灵魂充满真理、知识和学问’。……强烈地表达了新兴资产阶级冲破精神奴役,追求新思想、新知识的热切愿望”[2],体现了文艺复兴追求知识、理性、科学的主题。塞万提斯塑造的堂吉诃德,除了具有荒诞、令人匪夷所思的特征之外,也是一个学识丰厚的人,对社会和文化的观点与看法常常独具己见,让人赞叹。这些文学作品是那个时代的反映,饱含了人们对知识的追求和对理性的渴望。“美术三杰”对人物包括人体、情感、性格、内心的精准刻画,离不开艺术家本人对人性的洞察和了解,也不能没有对芸芸众生的观察和本人的生活感悟,更需要对现实中人类和人类社会相关知识的掌握。《最后的晚餐》对现实世界正确的再现和对事物精确的描述,令人震惊于达·芬奇对世界了解的深度与广度。

  因此,文艺复兴的“理性”“主要是指‘知识’或‘智慧’,是强调人对社会的认识,而非近代理性主义”[3],“是指人对自己的认识和控制,对世界、自然的能力,这在本质上是‘知性问题’,而不是理性问题”。[4]

  二、启蒙运动的“理性”

  关于启蒙运动“理性”的解释,刘宗绪认为“启蒙运动是在17世纪唯理主义哲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唯理主义哲学的代表人物笛卡尔虽然是唯心主义者,认为依靠人的抽象的理性演绎,就可以得到正确的认识”,因而“所谓理性,就是人的思考和分析,这同中世纪的神学迷信是相对立的。正是这种理性学说,成为18世纪启蒙思想的先驱” [5],这实际承认了人的推论能力可以获得知识,了解并认识这个世界。人教版《启蒙运动》这样说:所谓“理性”是指人自己思考,运用自己的智力去认识、判断和理解事物的能力。此理性强调的是一种能力,而非这种能力的指向即理性所要理解的内容。岳麓版教材对理性的解释之一是“认识事物所应坚持的逻辑思维方法”。二者都认为“理性”是人类通过推理可以深刻了解世界的思维方法,也即现在所说的理性主义。

  启蒙运动中“理性”的体现。启蒙运动的思想家们不满足于人性表面上的解放,他们还要满足人性的需要,彻底实现人本身的解放。他们向过去获得了追求人性解放的正当性,但是没有具体的可资借鉴的方法,只有依靠自己,依靠人类理性的力量,解决当代人的需求。因而,启蒙运动的思想家运用自己的智慧,构建了未来社会的理想蓝图:三权分立、主权在民、人民革命权利、君主立宪制等设想,以保障天赋人权的实现。这些政治理念的出炉不是试验的方法,更非前人成果的借鉴,而是启蒙思想家们运用自己的思维设想出来的,这种方法即是启蒙运动的核心——“理性”。启蒙思想家采用的方法与自然科学研究运用的方法还有区别:科学研究常常使用培根提出的实验方法、逻辑推理的归纳法,笛卡尔的演绎法等理性主义思想,但启蒙思想家们的方法则是人类理性能量的体现和对理性的充分信任,创造出解决社会现实问题的新方案。正如《全球通史》所言:“这些哲人受被牛顿证实的万有引力定律的影响很大,相信存在着不仅控制物质世界、而且控制人类社会的自然法则。按照这一设想,他们开始将理性应用于所有领域,以便发现种种有效的自然规则。他们使一切事物——所有的人、所有的制度、所有的传统——受到理性的检验”。[6] 准确地说,此时期的“理性”是资产阶级改造世界的方法论,认为遵循理性标准可以构建起理想的未来社会。

  理性精神起源于希腊。从早期自然哲学的兴起,到后来的智者学派、苏格拉底等对人和人类社会的探索,对知识与道德的不懈追求,使得“理性”的内涵不断拓展,并为后来的文艺复兴继承。柏拉图对人类理性能力的自信,则成为后世理性主义的滥觞。当然,也不能说文艺复兴的“理性”与启蒙运动的“理性”毫无联系,它们都是人文主义精神在不同阶段的体现,都是对人自身价值的肯定,也是人自我完善、自我实现的途径,终极目的都是为了实现人自身的解放。

  【注释】
  [1] 朱维之、赵澧、崔宝衡主编:《外国文学史(欧美卷)》,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67页。
  [2] 朱维之、赵澧、崔宝衡主编:《外国文学史(欧美卷)》,第78页。
  [3] 董小川主编:《世界文化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135页。
  [4] 董小川主编:《世界文化史》,第134页。
  [5] 刘宗绪主编:《世界近代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年,第58页。
  [6]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著,吴象婴等译:《全球通史:从史前史到21世纪》(下册),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516页。

 

基督教与西方文化》摘录

武汉大学 赵林

“他们发动宗教改革运动的初衷是要恢复中世纪早期甚至罗马帝国时期的基督教信仰和教会状况。宗教改革运动的实质就是要用信仰和《圣经》的权威来取代罗马教会和教皇的权威,马丁・路德、加尔文等人就是要用“因信称义”来取代中世纪罗马天主教会所宣扬的那些虚假的、形式化的赎罪方式。《圣经》文本作为上帝话语的记录,句句都是真理。对《圣经》中所记载的内容,我们不能讨论,只能全盘信仰。《圣经》里面所说的话、所记载的事情,哪怕与日常经验和理性相违背,我们也只能放弃理性和经验而相信它。可见,16世纪是一个信仰主义的时代,这个时代虽然高举起信仰的大旗来反对罗马天主教会的专制与虚伪,但它也是与理性精神格格不人的。这就是宗教改革运动的第一个大弊端,综观当时的两场文化变革运动,南边的文艺复兴和北边的宗教改革,尽管它们有着很大的差异,但是它们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它们都不太重视理性。文艺复兴是一场感性主义的运动,它主要强调感性意义上的人性解放;而宗教改革则是一场重新纯洁信仰、弘扬信仰的运动,它同样也是贬抑理性的。大家知道,理性的崛起才是西方近代文化发展的真正标志。所以很多西方学者认为,西方现代文化的真正开端不是16世纪,而是17世纪,因为从17世纪开始,理性精神才真正地觉醒。16世纪基本上是一个信仰的世纪(北部欧洲),或者说是一个感性的世纪(南部欧洲)。文学艺术是感性的,而科学和哲学的根基恰恰是理性。如果说文艺复兴的意大利和南部欧洲的情况是感性主义的高涨,那么宗教改革的德国和北部欧洲的情况则是信仰主义的重振,这种信仰主义是对理性和感性的双重贬抑。这就是宗教改革运动的一大弊端,简单地说,就是用信仰和《圣经》的权威来贬抑理性。

 

专横残暴的罗马教会对待人文主义者的态度远比对待宗教改革家要温柔得多,尽管后者才是真正地要求维护基督教的真精神。在罗马教会与人文主义者之间的这种微妙联盟背后隐蔽着一种彼此心照不宣的默契,说到底,无非是因为人文主义者表达了教士阶层深埋在心底的种种人性要求,使他何极其富丽堂皇的古典式的优雅形式,更加容易引起人性的感受到一种扬眉吐气的畅快;特别是由于这种表达又采取了普遍共鸣。文艺复兴时期的许多教皇,如尼古拉五世、鹿护二世、朱里亚二世、利奥十世等,本人就是人文主义者或人文主义的热心支持者,他们对人文主义者们所宜扬的利己主义和感性享乐要求,以及他们所采取的优美华丽的艺术形式颇有好感。教皇们在精神上的支持和经济上的资助,对于人文主义的发展来说是一个重要的推动力量,现代世界之所以能够拥有焚蒂冈图书馆、圣彼得大教堂、西斯廷教堂及其壁画,以及其他许多人文主义的宗教艺术品,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那些品位高雅的教皇们。

1、所有下载的附件请用最新版本的软件打开,如用旧版软件,可能会导致打不开。

2、用户一个月内下载同一个资料不会重复扣点。包年用户如有多个用户下载同一份资料只会计算一份。

3、下载的文件如果无法解压,或者解压后里面的文件夹为空,请下载2345解压软件。

4、所有下载的文件除非经过许可,不得上传到别的网站、博客、QQ群等,否则网站将封锁账号和IP。

5、如果该资料侵犯了你的版权,请第一时间联系网站,网站将核实以后将第一时间删除。

6、其它下载问题请QQ咨询:228280228。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网友评论共 0

发布者资料

资料总数:70 ,访问人次:64033

手机扫码后打开或分享资料

同专辑同类资料

  • 还没有任何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