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中学历史教学园地>> 教研教改>> 教师专业成长>>正文

备课需要心中有“书”,课堂需要目中有“人”

【编号:112129 |下载点数:免费 | 作者:亨利八世 - | 评论数:0 | 更新时间:2017/11/07

在新课改时代,中学历史老师如何备课,如何打造适合学生发展的课堂成为了非常重要的问题。在短暂的异地研修学习之后,本人对此或许有了一点新的心得与感想:教师需要多读书,读书是新时代教师最好的备课,读书的开始即是备课的开始,历史教学工作的开始即是教师学习与成长的开始。中学历史教学的课堂是师生思想的激荡场,是师生互助成长的园地。

备课需要心中有“书”,课堂需要目中有“人”

 

  要:在新课改时代,中学历史老师如何备课,如何打造适合学生发展的课堂成为了非常重要的问题。在短暂的异地研修学习之后,本人对此或许有了一点新的心得与感想:教师需要多读书,读书是新时代教师最好的备课,读书的开始即是备课的开始,历史教学工作的开始即是教师学习与成长的开始。中学历史教学的课堂是师生思想的激荡场,是师生互助成长的园地。

关键词:备课,课改,读书,历史课堂, 教师成长

 

2017年的阳春三月,我有幸参加了蚌埠市教科所与教师进修学校联合组织的上海研修学习活动。虽然此次学习的时间是短暂的,只有十天不到,但是学习的内容却异常丰富,而且工作近十年的我也是第一次幸会。因此,难得而又难忘的体会与心得之情油然而生。“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学习他人的优秀经验,博采众家之长这一点已经成为教师走向成长的共识。在此难得的求学经历之后,本人有着更多的是触动般的心得,因而在此简单姑妄言之两点。

 

 

一、  心中有“书”——腹有诗书气自华

当前的中学教育教学,“新课改”这样的热词对于我们一线教师而言或许非常熟悉。不管是上个世纪九十年代的《历史教学大纲》,还是本世纪初正在修订中的《历史课程标准》;不论是当下的“三维目标”教学,还是近两年非常火热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探讨与实践。围绕其永恒的话题或许是:历史课堂究竟怎么样才能与时俱进?历史教师究竟打造什么样的历史课堂才能达到历史教育的效果?什么样的历史老师才是学生喜欢的、家长满意的和社会认可的?著名历史教育专家赵亚夫曾经说过:“历史教育改革的目的在于造就有自信心和自信力的历史教师,并通过他们培养有自信心和自信力的国民”[1] 。由此可见,历史课堂课改的关键在于历史教师,在于历史教师的成长与发展。历史教师的个人水准或许就很大程度地决定了历史课堂的实际教学现状。

有自信心和自信力这短短的几个字,看似简单,试问我们一线教师:有多少人自认为自己对于历史课堂的教学和对学生的历史教育很有自信心的?工作近十年的我自愧难以回答,真的觉得无言以对,无颜以对,但此次上海学习或许在这方面可以给我有所启发。我们一共考察了五所学校,有九位教师展示了其现场课堂教学,其中有几位老师并不是本校老师,而是现场借班上课,现场展示自己的常态课。这一点让我在有所触动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迷惑:究竟什么样的法宝可让陌生的老师在陌生的教学环境下能如此游刃有余、一气呵成地打造有个性的高效课堂?老师在课堂上展现出丰富的史学素养和扎实的史学功底难道是突然产生的吗?协和双语学校的孙老师教学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一课教学设计中的“资料附录”这个环节或许可以给出答案:附录的六本学术专著非常明显地告诉我们备好一节课需要心中有“书”,只有读书才能备好一节课!才能有自信力去上课!

一直以来,或许有个误区在迷惑着很多人:因为历史不会改变,所以历史课就很好教,只要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把教材里面的历史知识讲述给学生就可以了。诚然,客观历史是不会改变的,但人们对于历史的认识、历史学研究以及历史教学这些主观活动是需要与时代共进步的。于是乎,“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这样的名言屡见不鲜。对于我们一线教师而言,假如我们年年都复制老教案的话,那么几十年的教学经验实际上也就只有几年。在日常教学中,有时候不妨反问一下自己:比如我昨天上了《鸦片战争》这课,在备课时我看过多少有关课题的学术著作?我每次教学这个课题的时候,我的教学设计都是一样的吗?在不同的班级,面对不同的学生,我的讲课内容都是一样的吗?难道我的历史课堂只是课本教材的“传声筒”吗?假如一个教师自愿成长的话,他的答案自然是否定的。

因此,看到孙老师的“资料附录”,不由得让我想起了闵行区教研员陈艳老师在讲座中的“加强史学专业阅读”的宝贵建议。心动不如行动,今后在备课时候一定有“资料附录”,多问自己几遍看过哪些书?有哪些知识储备作为课堂教学的资本?因为教师要掌握“应该教的知识和如何教授这些知识” [2]只有这样的备课,才能占有大量的史料和素材,才能讲好历史故事,才能还原历史细节,才能让学生明白历史不是绝对的割裂与突然的巨变,才能给学生真实的历史教育。

因此,备课需要老师心中有“书”。在我们这个信息时代,在学生都能熟练地使用手机等信息工具查阅资料的时代,我们历史老师只有博览群书,做一位“博学家”,才能讲出精彩的历史课,才能激活学生的历史思维,才能启迪学生的历史智慧,才能做一位腹有诗书气自华的历史老师。

 

二、  目中有“人”——教师学生共成长

新课改这些年来,许多新的说法我们一线老师已经耳熟能详,比如:“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以生为本,把课堂还给学生”、“学生才是课堂学习的主人”等等。但在现实教学中,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是:把课堂给了学生,我们老师的位置在哪里?新课改的课堂难道不需要老师的讲台吗?没有历史老师的课堂难道能叫历史课吗?课堂难道仅仅只是教师服务学生的场所吗?

在听完上海莘光学校罗老师执教的《甲午战争》一课后,对于上述问题或许又有了一些新的想法和认识。罗老师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以习近平的“剜心之痛”名言为引线串起教材里面的众多内容,以扎实的史学基本功重构教材,有细节有情感地给学生上了一节富有生命力的课堂。罗老师并没有设计和组织什么学生课堂的活动,而是以爱国主义的情感教育为本课的教学立意,用生动的富有激情感染的教学语言引领学生走进课堂学习,在润物细无声中带领学生进行了一次思想的情感之旅。正如上海市奉贤区教研员朱志浩老师在讲座中所言:“历史课堂应该是师生思想的激荡场”。学生或许在课堂中几乎没有什么显性的参与活动,但学生的听课思路却紧跟着罗老师的每个教学细节,学生的表情以及思维活动在罗教师抑扬顿挫的丰富语言感染下慢慢地自觉走向升华。这难道不是一种学生自主学习的课堂吗?

长期以来,由于种种原因,有些地方的历史课堂教学是目中无人的:历史课堂只是教师简单灌输给学生课本上历史知识的场所;历史课的教学只是为了学生考出好的成绩,只是为了历史教师拥有所谓的“教学成绩”。历史老师成了单调重复的说书机器,丰富有趣的历史课变成了枯燥的历史知识和历史考题的简单堆积。由此不难想象:若干年后,当学生几乎忘却了曾经为考试所学的历史课内容的时候,我们再追问历史教学的教育意义在哪里?或许这是没有答案的一个问题。“教学相长”在这种模式下或许永远只是一句教育理想口号。

“价值观教育应该是历史教育的核心” [3] 。这一点或许在新课改的大潮中已经成为每个历史老师的共识。在历史教学中,“人”永远都是第一位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在课堂中究竟通过怎样的纽带才能做到目中有“人”。罗老师的这节《甲午战争》或许告诉我们:在日常教学中,尝试一下倾注自己的情感,教学或许富有激情和活力,学生或许才能听得满意,老师或许才会教的幸福。

 

人生岁月有限,求学生涯无限。记得我市教研员王老师曾劝勉过:“青年教师要成长,历史教研路漫长”。经过此次短暂的学习,一方面增长了见识和开阔了视野,另一方面对王老师的这句话又有了新的认识,可谓不虚此行。聆听他人故事,谱写自己人生,沉下心来做事,做好自己教学的每一天,历史课堂才会每天进步一点点,历史教学才会明天更美好。

 

参考文献 

[1]赵亚夫:《历史教育要给国民自信力》,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序论。

[2]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42-143

[3] 黄牧航:《高中历史科学业评价体系研究》,长春出版社2011.年版

 

 

 

1、所有下载的附件请用最新版本的软件打开,如用旧版软件,可能会导致打不开。

2、用户一个月内下载同一个资料不会重复扣点。包年用户如有多个用户下载同一份资料只会计算一份。

3、下载的文件如果无法解压,或者解压后里面的文件夹为空,请下载2345解压软件。

4、所有下载的文件除非经过许可,不得上传到别的网站、博客、QQ群等,否则网站将封锁账号和IP。

5、如果该资料侵犯了你的版权,请第一时间联系网站,网站将核实以后将第一时间删除。

6、其它下载问题请QQ咨询:228280228。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网友评论共 0

发布者资料

资料总数:10 ,访问人次:6613

手机扫码后打开或分享资料

同专辑同类资料

  • 还没有任何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