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中学历史教学园地>> 教研教改>> 校本研究开发>>正文

凸显地域特色提升历史素养

【编号:114312 |下载点数:免费 | 作者:yiyuanlin85 - | 评论数:0 | 更新时间:2017/12/18

历史校本课程《泉州古桥》围绕泉州历史文化的重要代表——古桥进行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凸显地域特色,能够弥补国家常规课程单一性的不足,帮助学生丰富本地区历史知识。《泉州古桥》还力求知识导向与能力导向的结合,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历史素养。但课程的开发与实施还是存在着课程理论水平与知识储备不够,缺乏团队合作精神,评价机制不完善与部分选修学生兴致减弱等问题,需要不断改进。

由于高度统一的国家课程很难满足学生多样性发展的要求,新课程改革中的一个重要举措就是开发校本课程。广大学校与师生认真贯彻新课改理念与新课标精神,积极开展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活动,使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成为新课程改革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笔者积极响应并参与我校的校本课程工作,充分发掘学科资源与地方特色资源,经过精心准备后,面向高二年级开设了历史校本课程——《泉州古桥》。现将笔者的实践探索与反思做一简单小结。

一、选题的思路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应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也指出: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的设置应“体现多样性,多视角、多层次、多形式地为学生学习历史提供更多的选择空间”;“鼓励和提倡不同地区和学校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利用和开发历史课程资源。”显然,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精神就是通过学校结合本校、本地的传统与优势,开发适合本校的课程,弥补国家常规课程单一性的不足,丰富课程资源,满足学生多样性的需求。基于这样的认识,笔者在拟定课程的主题时特别注重凸显本地的地域特色。

我校是一所农村学校,地理位置偏僻,信息较为闭塞。与城市学生相比,我校学生大多严重依赖教材的介绍以获取知识,知识面有限,视野狭隘,对教材以外的历史知识知之甚少。而我校所处的泉州是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起点,历史悠久,光辉璀璨,文物古迹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数不胜数,是全国首批历史文化名城,最近还成为首届“东亚文化之都”中国唯一当选城市,有着丰富的地域历史资源。然而,对于泉州的历史文化,我校学生的了解却很肤浅片面。作为历史教师,迫切需要开发泉州历史文化这一得天独厚的知识宝藏,帮助学生丰富乡土历史知识,提升历史素养。

但要在一个校本课程中面面俱到的涵盖蔚为大观的泉州历史文化绝非易事,也没有必要。唯有选取一个更小的切入点,从微观切入,由小见大,才能开发出优秀的校本课程。泉州古桥就是再适合不过的切入点。数量众多,特点鲜明的泉州古桥为泉州赢得了“闽中桥梁甲天下,泉州桥梁甲闽中”的美誉。其中以洛阳桥与“天下无桥长此桥”的安平桥最为著名。此外,还有许多古桥虽然今天鲜有人问津,但是历史上却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这些也需要让学生去深入了解。泉州古桥无疑是泉州一笔丰厚的历史文化遗产,更是展现泉州乃至中国古代社会历史的一个窗口。古桥的兴废与泉州海外贸易的盛衰以及中国历史的沉沉浮浮紧密地联系着。有鉴于此,笔者将“泉州古桥”作为课程的主题。

二、课程开发与实施的经验

确立主题之后,笔者经过精心准备,初步完成了一个包括7次室内课与2次室外探究活动在内的历史校本课程《泉州古桥》。课程也顺利的被学校确立为2012-2013年度面向高二年级的公选校本课程之一。对于这一课程,学生兴致颇高。有48人选修了这门课。在接下来的一年里,经过师生共同努力,本课程圆满完成了它的首次实践,也留下了许多值得反思总结的经验与不足。首先从经验上看,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在课程开发中,力求知识导向与能力导向的结合。过去的课程,尤其是历史课程过于注重知识导向,重于知识的传授而轻于能力的培养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塑造。因而,学生往往只是机械记忆了教材中的历史知识;知识迁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各方面能力偏弱;没能形成科学的历史观,无法全方位提升自身的历史素养。笔者在开发历史校本课程《泉州古桥》的过程中,力求做到知识导向与能力导向的结合以改善这些问题,真正提升学生的历史素养。当然,传授知识仍然是教育活动的一个重要目的,并不能完全忽视知识导向。有鉴于此,课程包括了泉州古桥的兴衰历史概貌、建造工艺、修建者、功能,古桥与社会文化,古桥现状等内容,基本上能够使学生较为全面的了解泉州古桥知识。同时,课程还通过各种途径,多角度培养学生的能力,提升学生的历史素养。例如,笔者将泉州古桥的兴衰历史与泉州海外贸易的盛衰、社会的发展变迁以及中国古代的海洋政策、海洋开发、历史变迁相联系。这样既与常规课程相互补充,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又培养了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笔者还在课程中引用大量原始史料,让学生从史料中而不仅仅从老师的讲授中感知历史,提升解读史料技能与研究和解决问题的技能。此外,笔者还详尽收集了反映泉州古桥建筑成就的史料与泉州先辈修建桥梁可歌可泣的历史事迹等适宜开展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的史料,培养学生爱乡、爱国的思想感情,提升学生的价值观、历史观。

其次,在实施过程中,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精神,就是要打破以往教师唱主角,实行满堂灌的模式,强调发挥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鼓励开展启发式、探究式的教学模式。在历史校本课程《泉州古桥》的实施中,笔者积极贯彻新课改的这一精神,营造各种情境让学生积极的参与到教学中,启发学生自主思考问题,合作探究问题的解决途径,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例如,在分析宋代泉州海外贸易的繁荣与桥梁建造的兴盛时,笔者首先提供有关泉州海外贸易的原始史料,引导学生自主解读史料,从中感知海外贸易繁荣的实况,探究繁荣的原因;接着展示《宋代泉州桥梁分布图》,设问:“桥梁的分布有什么规律,为什会体现出这样的规律?”让学生讨论,回答。通过这种探究式的教学,让学生深刻领悟海外贸易与桥梁建造互为因果的互动发展。又如在“种蛎固桥”说的真伪问题上,笔者不置可否,只是列举出各家观点与他们的依据,让学生自己采纳,形成正反两阵营,先在同阵营内展开讨论,寻找依据,再展开针锋相对的辩论。虽然辩论最终并没有形成定论,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运用知识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这样的活动中得到了很好的锻炼。此外,笔者深感“纸上得来终觉浅,原知此事要躬”,局限在课堂里是很难培养好学生的。因而,笔者化解了诸如安全问题,经费问题等种种难题,经过周密的安排,带领学生实地考察了石笋桥、顺济桥、洛阳桥等古桥与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让学生近距离接触历史文物古迹;又组织了“发现身边的历史”的探究活动,让学生通过亲身的实践活动发现、了解本村,本乡的古桥以及本村、本乡的历史,锻炼了学生动手实践,收集与处理有效信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与组织协调、团队合作的能力,培养了学生爱国爱乡的感情。总体而言,经过《泉州古桥》这一个系列的教学,学生思维活跃了,视野开拓了,综合能力与历史素养得到了显著提升。

三、课程的不足

然而,笔者在《泉州古桥》的开发与实施过程中都暴露了不少问题。比较突出的有:首先,笔者的校本课程理论水平与知识储备还很不够,对校本课程的概念、范畴与开发的策略、实施的模式等还存在着许多模糊的认识。其次,笔者缺乏团队合作精神,造成闭门造车的状况,影响了课程的质量。再者,课程的评价机制不完善。只重点对学生进行评价,缺乏对老师、对课程整体的评价。评价方式以对学生的表现情况,作业情况进行打分为主,比较单一,缺乏创新。此外,一个突出的问题是:部分学生一开始很感兴趣,之后对课程的兴致不断减弱,甚至对课程的价值持明确的质疑与否定的态度,认为它没有给常规的历史学习带来多大帮助,反而占用了时间,浪费了精力。笔者对他们关注不够,开导不到位。

总而言之,《泉州古桥》只是一次粗浅的尝试,期待各方的指导。笔者将在《泉州古桥》的基础上继续探索历史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成熟机制,为学生提供更加成熟的历史校本课程。

参考文献:

[1]赵登明.新课程改革与高中历史校本课程的开发[J].历史教学.2006,(1).

[2]田德海.从乡土文化资源中开发校本课程[J].科学咨询.2008年,(5).

[3]林建筑.泉州桥文化[J].北京:中国画报社,2009

 

1、所有下载的附件请用最新版本的软件打开,如用旧版软件,可能会导致打不开。

2、用户一个月内下载同一个资料不会重复扣点。包年用户如有多个用户下载同一份资料只会计算一份。

3、下载的文件如果无法解压,或者解压后里面的文件夹为空,请下载2345解压软件。

4、所有下载的文件除非经过许可,不得上传到别的网站、博客、QQ群等,否则网站将封锁账号和IP。

5、如果该资料侵犯了你的版权,请第一时间联系网站,网站将核实以后将第一时间删除。

6、其它下载问题请QQ咨询:228280228。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网友评论共 0

发布者资料

资料总数:13 ,访问人次:10743

手机扫码后打开或分享资料

同专辑同类资料

  • 还没有任何内容!